警惕青少年“微笑型”抑郁
(2014-04-01 17:58:44)
标签:
沟通技巧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教育 |
分类: 转载分享 |
警惕青少年“微笑型”抑郁
□ 罗秀珍
许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抑郁症患者是那些一天到晚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的人。事实上,外表如常,甚至看上去很“阳光”的人,也可能患上抑郁症。这些孩子,可能道德感更强或者从小就被要求要坚强、懂事、乐观。于是,强压内心痛苦,而外在表现上强迫自己更“阳光”。这是一种内外在表现严重分裂现象。
孩子得抑郁症是危言耸听吗?
乍看这题目,似乎有点危言耸听,抑郁症好像是成年人的专利,更多在中年产妇、事业失败和处于中年危机等中年人群身上看到。主要表现为“情绪、兴趣低落,悲观、迟缓,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疑病症、不适症、自主性差,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等特征。由于成年人能自主就医和自诉病史,使得他在临床中更容易被辨识。相比之下,由于抑郁症的许多症状与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有诸多相似,加上青少年自主就医性差等原因,使得人们对青少年抑郁症仍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急速变迁和生活压力加大,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趋升,甚至在年龄上也有不断减轻的趋势——深圳市因抑郁症自杀而死的孩子最小年仅8岁。一位心理学家曾对162位15-23岁“来诊”于心理专科的青少年患者作过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自身识别率几乎为“0”;学校、家庭、社会对本病的识别率平均不足1%;一些综合医院的识别率仅为15%左右。我们看到,当今青少年因不能承受学业压力而跳楼自杀的个案中,大部分是因为抑郁症患者,学业压力大只是成为了压倒他(她)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因此,作为家有青少年的家长,应增加对抑郁症病症的了解。抑郁症是自杀率极高的心理疾病,万一孩子不幸被诊断出抑郁症,应及时就医和服药,以及时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
抑郁症如何造成?如何识别?
抑郁症的成因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一般认为,与家庭遗传、个性特质、生理机制和个案的童年养育经历有关。如果家庭中三代直系以内亲属有抑郁症发病史,或个体早年经历了父母去逝、离异或其他重大危机事件,个体的气质和性格又比较内向、胆小,那么,抑郁症就有可能使这些孩子在重大的压力事件面前被激发出来。
在我的咨询经验中发现,一般女生患病率高于男生,而这种个案中,无一例外的是气质内敛、早熟、比较懂事、学业成绩好,要求完美,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家长老师和同学生眼中的好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抑郁症的精神分析动力学理论:抑郁症作为心理疾病,它更多的是对自我的攻击:总是认为自己还不够好,达不到自己和别人的目标和期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要关注哪些自我要求高的“好孩子”。
除此之外,国际上对抑郁症有非常详细的诊断标准。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徐光兴拟订了一个青少年日常情况对照和检测表:
1.易烦躁、易困惑。
2.对从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3.时常感到悲伤。
4.活动过度或心绪特别不安。
5.时常有不明原因的腹痛、头痛以及疲倦感。
6.体重减轻或无法达到理想体重。
7.口头上经常表达悲哀和无望感,比如“我永远也开心不起来”。
8.有明显的自卑感,比如,“我比任何人都笨”。
9.常常过多地担心,总认为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会有灾难来临,家里人会受伤害。
10.睡眠节率发生变化。难以入睡,半夜惊醒,或昼夜不分,嗜睡,白天想睡觉。
11.不愿上学。
12.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在此前,学习成绩都不错。
13.不太愿意和同龄朋友玩。
14.精力下降,常常看上去疲乏无力,行动缓慢。
15.与人沟通交流有困难,说话似乎是件费劲的事。
16.有反复出现的想离家出走的念头或企图。
17.有无缘无故的敌意或冒犯行为,拒绝做事,在校打架。
18.动不动就哭,或者感觉想哭。
19.有不健康的自杀念头,时常幻想死亡,在绘画、文章和交谈中反复出现。
如果以上内容出现3项以上,并持续时间两周以上,或者有自杀念头和行为,那么,家长就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带孩子就医。同时,让相关的师生和同伴,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陪伴。
有何严重后果
怎样防治有效
那么,忧郁症有何严重后果?怎样防治才有效呢?
忧郁症本身也许不会直接造成死亡,但会使病人在极端苦恼中选择自杀,走上绝路。统计显示,在抑郁症患者中,60%会有自杀的念头,15%最后会付诸实际。病情严重时,其死亡率会高达30%。就算不主动寻死,忧郁症严重的时候,也会让患者生不如死。
因此,万一孩子不幸患上忧郁症,作为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精神医院去诊断,并一定听从医生的专业安排。同时,抑郁症也是可防可治的,比如,通过户外运动、多听减压音乐、多与同伴交流或寻找心理医生做咨询等,严重患者同时药物治疗。特别提醒家长,不要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就像任何疾病一样,也许它是你身心生活不平衡的一种暗示或隐喻,它通过这一症状告诉你,你应该放慢脚步,降低你的不合理的完美要求。你应该检视自己的欲望背后,究竟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家长能借孩子生病的契机,静下心来,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成长历程,或许能看到孩子的症状到底说明了什么。那么,坏事可能会变成好事——解决了孩子固有的“问题”,孩子才能在以后更繁重的学业和结婚、工作等重要的历程中走得更好。如此,孩子现在的“疾病”,不过是化了妆的祝福。
原文链接
http://szjy.sznews.com/html/2014-03/28/content_2824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