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还是“早恋”,切勿混淆
(2013-11-26 10:27:33)
标签:
沟通技巧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教育育儿 |
分类: 转载分享 |
|
|||
“友谊”还是“早恋”,切勿混淆 初中高年级和高中的孩子家长,最担心的事情,除了孩子的学习,就是孩子的“早恋”问题。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谈虎色变,但又苦于不知如何处理。首先,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梳理一下,看看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和特征。 1 早熟的时代 我们必须要承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孩子们的生理发育周期比父母辈大大提前。受激素水平的影响,孩子的第二性征发育越来越早,性萌动也比过去提前了。生理的变化必然带来心理的变化,所以,现在很多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异性的兴趣,更不用说中学生了。不过,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家长不要用过去的经验来看待现在的孩子。很多家长抱怨孩子早熟,其实,早熟不是孩子的错。如果大部分孩子都“早熟”,那“不熟”的孩子才是有问题的。 2 对异性感兴趣是好事 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到了一定的年龄,少男少女们有了明显的性别意识,这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我们应当恭喜自己:孩子长大了!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孩子的性取向符合大多数人的标准。 3 对异性感兴趣,并不等于早恋 处于豆蔻年华的中学生,对友谊有着强烈的需要。此时的友谊,比小学时的友谊更加深刻、稳固,更具有共同的心理基础。进入高中后,更会注重选择兴趣、爱好、性格、理想相同的人作朋友。男女中学生,正是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真挚的友谊或朦胧的初恋。这种异性友谊和初恋,的确很难区别,两者往往会交织在一起,犹如色彩各异的并蒂花。 但是,它们既相似,又不同。异性友谊是初恋的最早表现形式,但友谊并不等于爱情;初恋是友谊发展的一种结果,而友谊发展的结果并不全都是爱情;爱情是友谊的延伸和继续,而不是友谊的结束;获得爱情的人,同时会享受到友谊的温暖,而获得友谊的人,并不能都体验到初恋的激情。爱情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隐秘性。爱情涉及人的感情中最微妙、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作为异性之间友好感情的深化和升华的初恋,是封闭性的。友谊则明显地不具有“隐秘性”。正常的异性友情不会只是以某个异性为友谊的对象,也不会萌发“秘密”交往的愿望。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必定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不仅交往对象是公开的,交往形式也是公开的。一些老师和家长对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种错觉,有时反而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把友谊强化成恋爱。 4 缺爱的孩子容易早恋 不可否认,有的孩子确实是在恋爱,而且爱的死去活来。轻的影响了学习,重的也发生过让人唏嘘的悲剧。探究这些对早恋过度投入的孩子的家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存在问题——有的是离异家庭,有的夫妻长期争吵或冷战,有的孩子从小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的父母只知道一味追求学习成绩,有的父母对孩子忽视和冷漠(特别是多子女家庭)。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不能从父母身上得到应有的亲密和愉悦、支持与关心,他们就会把这些能量全部投注到恋爱的对象身上。如果恋爱双方的两个孩子都是这种情况,那就像北风呼啸的冬天,两个人只有抱在一起才能互相取暖。所以,家长与其对孩子的早恋严防死守,不如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忽视了孩子对亲密感情的需求。 5 真假“同性恋” 有些中学生喜欢和同性同学玩,特别是女孩子,同性之间甚至会有一些过于亲密的举动,如拥抱、亲吻等。看到这种情况,有的父母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是同性恋?这种情况其实不必过于焦虑,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一方面有强烈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又受到道德和环境的约束。所以,他们通过与同性的亲密行为,来缓解和掩饰对异性的心理需求。等到环境允许他们可以有正常的异性交往,这种现象就会自然消失。 一位中学生写过一段话:“中学时代是播种友谊的时代,我们都愿意在此时结下真挚的友谊。其中产生了朦胧感情的同学也有很多,这本无可非议,但我们却苦于不知如何对待!面对爱情,我们知道得很多,却懂得很少。”他的确写出了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苦闷、彷徨与矛盾的心理。 中学时代是学习人际交往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异性间交往。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这个时期是最敏感的时期,却忽略了这个时期也是孩子最安全的时期。孩子们在这个时期,学习与异性交往的心态和能力,就像在游泳池里学游泳。虽然会呛水,但总比现在不让他们学游泳,将来一把把他们推到大江大河里,还抱怨他们怎么不会游泳要好得多。 对于中学生的友谊与早恋,家长要像大禹治水一样,多疏少堵。如此,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