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有效回應幼兒告狀行為

(2013-08-12 14:56:13)
标签:

沟通技巧

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教育

育儿

分类: 转载分享

如何有效回應幼兒告狀行為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賀永琴
 

  “幼兒的告狀行為源於幼兒社會認知發展和社會交往技巧的不成熟,如何有效回應告狀行為並不單純代表教師對於事件的處理,它同時也是一次特殊的師幼交往機會,以及教師引導幼兒認識世界的機會。每一個問題的産生都是一次改革的契機,抓住告狀事件帶來的機會,激發幼兒自身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內在動機,應成為幼兒教師回應告狀行為時的根本立場。”

 

  隨處可見的幼兒告狀行為

  事件1:當張老師被一位小朋友拉著,急急匆匆趕到閱讀區時,發現地上留著半張被撕壞的書頁,一位叫做喵喵的小女孩坐在小板凳上,表情有些沮喪。在一旁的小朋友們見張老師來了,紛紛嘟起嘴:“老師,喵喵不遵守閱讀區的規則,和小朋友搶書看,還把故事書撕壞了!”

  事件2:這節繪畫課的主題是“我的夢想”,小朋友們各自在畫紙上描繪著自己夢想中的未來。李老師按順序一組一組地觀賞著孩子們的畫作,欣賞著他們在講解自己夢想時所展露的天真無邪。突然,角落中一個聲音打破了教室的和諧氣氛:“老師,壯壯他搶我的水彩筆!他還自己佔著不同顏色的彩筆,不讓別人用!”

  事件3:午睡結束了,中班的小朋友們都紛紛自己穿上衣褲,排著隊入廁、洗漱,王老師站在墻角幫洗漱完畢的女孩子們梳辮子,這時小女孩小曼忽然跑過來説:“老師,成成不會穿褲子,他把褲子穿反了!”

  事件4:午飯時間,丁老師與保育員正依次為每桌小朋友添菜和盛湯,突然感到有人在拉她的衣角:“老師,高高他把不愛吃的菜都挑出來了。”低頭一看,是班上一位年紀較小的女孩小雅。丁老師很無奈,因為這已經是小雅一天內第四次找她告狀了。

  在幼兒園的日常教學和生活中,常常能聽到這樣的告狀,並且類似的事件常常在幼兒園生活中重復發生。孩子們這種告狀行為看似是幼兒園中再小不過的事了,卻往往産生於特定的活動情境,並且與他們的心理髮展水準有密切聯繫。基於幼兒期特殊的心理髮展特點,幼兒有著一定的自尊心、好勝心、責任心、正義感及表現欲等,幼兒教師對幼兒告狀行為的處理結果,可以直接影響幼兒園中的師幼、幼幼關係,如果教師沒能及時有效地處理幼兒的告狀行為,會對日後幼兒性格的發展和道德品質的養成産生負面影響。

 

  幼兒為什麼會告狀

  幼兒告狀的動機與幼兒期心理髮展水準密不可分。3-6歲幼兒對社會認知的發展正處於起步階段,對社會道德行為和準則的認識有了最初步的了解,然而他們又尚未掌握成熟的人際交往技巧,而成人特別是教師多為他們心中權威的化身,故幼兒園中的告狀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了。學界對幼兒告狀心理的研究非常細緻,如王春燕在《對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中指出: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在告狀行為中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小班的幼兒追求公平的意願強烈,他們告狀的目的主要是想要得到老師的幫助;中班的幼兒告狀的目的多是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大班的幼兒告狀的主要表現為“表達思想的分歧”。不得不注意的是,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3-6歲幼兒都生活在所謂的“421家庭結構”中,家中的四位老人及父母雙親對其百般呵護,可這樣的孩子在幼兒園卻不能受到老師無時無刻的照顧和關注,站在他們的角度,通過告狀來博取老師和小朋友們的注意也不失為一個“吸引眼球”的有效手段。

  目前,學界普遍將告狀行為分類為求助型、檢舉型、求賞型、試探型等等,所有的這些告狀行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認可或支援。如:求助型告狀事件中,幼兒往往是因為自身無法達成目的,希望從教師處獲得有力的保護或公正的裁決;檢舉型告狀則很大程度産生於幼兒對社會道德準則的初步認知和人際交往技巧的掌握不成熟;求賞型告狀事件大多源於幼兒的表現欲,希望教師在否定別的孩子錯誤的做法時,對自己遵守規矩的行為表示肯定;而試探型告狀主要源於幼兒對行為準則的認識不明確,希望從教師處獲得準確的資訊。

 

  有針對性地處理幼兒告狀行為

  作為幼兒教師,不但應對告狀行為持有客觀合理的認識,而且應從告狀中認識幼兒,包括對告狀幼兒的動機以及他想要的結果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有時看上去雷同的告狀行為,往往因事件中幼兒的性格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質,因此教師需要考慮告狀幼兒自身的性格特點,針對不同的幼兒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切忌千篇一律地處理所有的告狀事件。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教師對幼兒告狀行為的處理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耐心傾聽,及時處理。在接到“告狀案件”時,教師需耐心聆聽孩子的陳述,因為對於孩子來説,告狀的動機是為了尋求幫助與支援,這樣的行為需要老師的尊重和理解,同時得到老師的耐心傾聽和意見回饋。如若教師在面對幼兒告狀事件時表現出不耐煩或者採取置之不理的方法,則會使幼兒産生失落感和失望情緒,不利於師幼關係的發展和幼兒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因此,作為教育者,有必要讓孩子的行為得到回饋,並且是及時的回饋。對於孩子的告狀行為,教師不能不置可否,也不該太過較真,教師要根據自己所能獲取的資訊,採取最迅速、最積極的處理方式。

  依照幼兒個性和事件性質解決問題。每一個幼兒都是獨特的,每一次的告狀事件也都是特殊的,教師在應對幼兒告狀事件的時候務必要收集多方資訊並及時分析和處理。例如,對於孩子中恃強淩弱的行為,應及時對受欺負的幼兒進行安慰和幫助,對欺負人的孩子進行嚴肅的批評,指出其錯誤,幫助其改正;對於求賞型或檢舉型的告狀行為,教師不應責怪告狀的幼兒多管閒事,也不能對告狀的幼兒置之不理,可以滿足告狀者的表現心理,讓告狀者對被檢舉者進行幫助,借此機會培養幼兒之間的互助意識和情感;而對於試探型告狀,則要明確指出該行為是對還是錯,讓幼兒對行為準則産生明確的認識。

  在生活中給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降低告狀行為的發生頻率。一方面,可以在教學中培養幼兒的道德責任意識,例如通過講故事、觀看童話劇和動畫片中的案例,提出類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的問題,引起幼兒的思考,幫助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也可以在面對幼兒告狀的行為時,恰當開展類似“集體議案”的活動,幫助依賴教師、愛告狀的孩子們在小朋友們的幫助下學會自己獨立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榜樣的作用,將本班幼兒間互相禮讓、互相幫助和互相分享的生活片段作為案例,引導其餘的孩子進行評價和學習,通過榜樣的力量,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幼兒自行處理衝突和糾紛的能力。當然,在放手讓幼兒自己處理問題的同時,應發揮教育者的作用,在指導中注意“度”的把握,教師不能完全不予過問,任由幼兒自己面對問題。

  創設適宜的幼兒園環境。減少告狀行為發生的概率,“治本”的同時應兼顧“治標”。一方面,考慮幼兒的需求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物質環境,物質環境中充足的教育資源可以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中公用的教育資源能夠培養幼兒分享與合作的能力,然而過於缺乏活動材料會使幼兒間發生爭搶和衝突,因此教師在創設物質環境時要儘量保證教育資源的充足,減少幼兒因資源缺乏而産生的衝突。另一方面,精神環境的構建也很重要,通過創設相互尊重、相處融洽、和諧友愛的幼兒園精神環境,建立幼兒與幼兒之間坦誠信任、團結分享的氛圍和情感,可以有效減少幼兒間衝突和爭執的發生。

  (作者:貴陽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校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