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学鸿:教育从赏识开始
(2013-04-26 16:27:15)
标签:
沟通技巧家庭教育亲子关系育儿 |
分类: 转载分享 |
原文地址:4月26日南方教育时报C02版
http://szjy.sznews.com/html/2013-04/26/content_2461131.htm
崔学鸿:教育从赏识开始
□ 本报记者 夏蓥婕
4月19日晚,本报“智慧家教”讲师团首场讲座在深圳市福田区绿洲小学开讲。特聘讲师崔学鸿为前来听讲的学生家长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教育从赏识开始”的精彩讲座。
讲座现场,崔学鸿运用众多实例,结合自身研究理论,从教育需有爱的艺术、赏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向家长介绍了赏识教育。家长们认真聆听,积极参与互动环节,会后反响强烈。
1 嘉宾精彩观点
儿童渴望被赏识
讲座开始,崔学鸿给家长们讲了“一只脚的鸭子”的故事——
一位企业家整日忙于工作,就连在家吃饭也是匆匆忙忙。一天他发现,妻子烧的鸭子只有一只脚,便好奇询问,妻子把他带至后院,指着池塘边单脚独立的鸭子说,看,我们家的鸭子就只有一只脚。企业家大笑,伸手鼓掌,受掌声惊吓的鸭子把另一只脚也伸了出来。此时,妻子说道,鸭子都得听了掌声才露出第二只脚,如果你能称赞一下我的厨艺的话,我也能给你烧两只脚的鸭子!
崔学鸿幽默的讲述中,在场家长们哈哈大笑。鸭子需要听掌声,终日在灶间劳作的妻子需要被赞美,这个简单的故事告诉家长一个事实: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
儿童对赞赏的需求更强烈,崔学鸿利用戴维·奥苏贝尔的一个理论,向家长说明这点,“每个儿童的成就动机都包含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驱力三个部分。 在儿童早期,附属驱力最为突出,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认可和赞许。”
除了理论,崔学鸿还举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吃饭慢吞吞的孩子听到妈妈说“宝宝比老虎还厉害,嘴巴张大大”时,就会大口地吃饭,这也是儿童渴望赏识的表现。
此外,崔学鸿展示了其数年前的一个“关于家长、老师‘良言’与‘恶语’”的半开放性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心中家长、老师的“良言”都是肯定表扬及减轻负担类的话,而“恶语”则是否定批评及增加压力的话。现场,崔学鸿随机询问了一位妈妈,她说孩子最讨厌她说的话是“作业没做好,不准出去玩” ,最喜欢听到她说“你最近表现很好”。这也再次证明了儿童都是渴望得到赏识的。
教育需要爱的艺术
崔学鸿举了个例子:在一个调查中,有人问老师,“你爱你的学生吗?”90%的老师回答说 “爱”。接着问这些老师所教的学生,“你感受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10%的学生回答说,“感受到了。”看到90%的付出却只换来10%的肯定,如此巨大反差,引发了现场家长们的思考。
此时,崔学鸿告诉家长们,教育没有爱不行,教育仅有爱不够,教育还需要有爱的艺术。所谓爱的艺术,就是要把爱具体化,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爱他们,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爱。听到这里,很多家长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找到了“为什么我那么爱孩子,为他好,他还要和我作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怎样才算爱的艺术?崔学鸿展示了一位妈妈的博客,里面贴了很多张“彩色饺子”的照片。原来,这位妈妈的孩子不爱吃蔬菜,于是她便把胡萝卜、菠菜等榨汁和面,剁碎做馅儿,做成红红绿绿的五彩饺子。孩子开心地吃下了这些饺子,也就快乐地吃下了蔬菜。——这就是爱的艺术,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爱。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赏识教育的儿童观是极具代表性的,它强调儿童是人;儿童是儿童;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是人,他有独立的人格,理应获得尊重;儿童是儿童,犯错是他的权利和特点;儿童是发展中的人,犯的错都有改正的空间。
崔学鸿说,有次他到一位画家朋友家中做客,朋友向他展示画作,一堆画中有块邹巴巴的涂鸦纸片,朋友把它丢在一边。此时朋友的小女儿走过来说,爸爸那是我的画。这位画家爸爸却说,一边去,别捣乱。见状,崔学鸿表示不再继续看画,朋友觉得奇怪,追问原因,崔学鸿说因为小女孩的心灵受到了伤害。朋友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询问补救办法,崔学鸿便建议他用画框裱好女儿的涂鸦,挂在客厅里。这样,女儿便能感受到爸爸对她的尊重和爱。
关于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崔学鸿举了自己学校的例子——从来不在学生作业本上打“×”,而是用“/”代替。“/”被命名为“期待线”,当孩子答错题时,划一道期待线,改正错误后,再把期待线补上一笔,成为“√”。这个“期待线”体现了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对孩子犯错的宽容及对孩子纠错的期待,是赏识教育儿童观的实际体现。
赏识并不只有赞赏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地表扬,批评也是赏识教育的方法之一。但是批评要慎用,崔学鸿告诉家长,批评时要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一事一议。孩子在一件事上犯了错,就只针对此事批评他,批评时只提做法的错误,切勿牵涉人格评判。“就知道你会犯错,笨蛋”、“你是个不诚实的坏孩子”等语言不能用。批评还要及时,孩子犯了错,要及时指出,不要等着“秋后算账”,把另一事件的情绪迁怒过来,这样会混淆孩子的认识和价值判断。
此处,崔学鸿展示了该校一位家长写的文字:“儿子,我想告诉你:在我的心里你永远都是A。如果你偶尔犯点小错误,在我心里我还是会给你打一个a,呵呵,不过暂时只是一个小写而已。”暂时的小a,就是一个符合赏识教育的批评方法。在场的家长无不为这位妈妈的宽容和智慧惊叹。
2 家长反馈
听过不少家庭教育讲座,对待孩子的方式虽在不断改进,但是过不了多久又故态重萌,每每事后反省,不该对孩子那么凶,但当孩子再次“挑衅”时,激烈的冲突还是会继续发生。甚至孩子最终哭闹,我们开始冷战。尽管事后能相互道歉,但是争吵都给对方带来了伤害。我思索很久,为什么我这么爱孩子,而孩子感觉不到呢?在崔校长的讲座中,终于找到了答案。
儿童是人。一个完全的人,而我却一直认为孩子是我生的,小的时候我就要管要制约,原来这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在这种思想下,便不能很好地认识和理解孩子,给了孩子他不能接受到的爱。
到底怎么做,孩子才能感觉到我们的爱呢?崔校长举的一个例子让我非常感动。一个妈妈为了让孩子吃蔬菜,用胡萝卜榨汁,青菜榨汁,和面,包成彩色饺子。孩子觉得很好看就开始吃,慢慢也接受青菜的味道。这位妈妈没有喋喋不休的教导,而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表现了爱。我想孩子还小,还不能理解成人做的事情,但是这个孩子长大了,又怎么能不怀有感恩之心呢?
这场讲座,使我决定今后向以下方向努力:
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问题;
遇到问题时梳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实在倔强时,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孩子其实是成人的镜子;
理解、宽容孩子的想法,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有他们的思维;
常暗示孩子,他很棒;
闭嘴,不做唠叨妈妈。
希望,我能成为一位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我的爱的妈妈。
——小石子妈妈
3 语录——崔学鸿
只有把爱具体化,孩子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爱。
要经常肯定孩子,让孩子知道你喜欢他。
对教育者来说,儿童身上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缺少发现。
失误和犯错是儿童的特点和权力,儿童对自己的过错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赏识教育不是对儿童没有要求,而是对儿童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