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范贝西》序:我是那么深爱你

标签:
儿童文学儿童小说教育亲子杂谈 |
分类: 杜梅的书 |
《女孩范贝西》序:我是那么深爱你
十多年前的一个初夏清晨,我叫醒了女儿,那时她七八岁。她是一个容易相处、憨厚的、任何时候起床首先会跟你微笑的小女孩。但在那个阳台上开满了兰花的早晨,她意外地嘟起了小嘴:“我刚把冰激凌的纸剥开……”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立刻道歉,并后悔不迭,“唉,要是我再晚一分钟叫你就好了。”
看到我如此真诚,她只好原谅了我。
自始至终,我没有煞风景地跟她说:“我赔你一个冰激凌好了。”
因为我了解孩子。要真是那样,我也就不值得女儿原谅了。你想啊,跟一个没有童心的妈妈,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再有,就算我想赔,我能赔得起吗?
对于孩子,梦,就是他的另一个真实世界。这世上,唯有纯真的孩子能自由穿行在现实与梦境之间。严格地讲,我们这些已然被尘埃污浊了翅膀的成人,早已失去了梦想的资格与功能,即便还能煽动几下翅膀,也只能以白日梦聊以自慰。
遗憾的是,不是所有孩子的梦都能得到父母细心的呵护。
看着那些被书包压弯了腰的孩子,我痛心疾首地问自己:难道他们一天天长大,就是在一天天远离梦想吗?
这绝非我耸人听闻,在我们周遭,不难发现,越是高年级的孩子,越是现实得可怕。
当然,无论谁,只要是正常的,随着年龄的递增,心智自然会趋于成熟。但我可以肯定,成熟心智一定不是以牺牲梦想为代价。
梦想的可贵,只有在遗失之后,才能意识到。
常有家长苦恼地问我:为什么孩子对生活和学习没有一点激情呢?
为什么?因为缺乏追求,没有梦想。
激情源于对生命的高度热爱,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没有激情的孩子,无论是脑海里,还是胸腔里,都是一片苍白——可是能怪他吗?他并非生来如此,他的脑海里,胸腔里,也曾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啊!
我们的孩子怎么就迷失了梦想呢?
是社会和父母单一的标准使然,是“好成绩等于好孩子”这个畸形的期待使然。
我们都是从童年、少年走过来的,我们深知,人的成长是多面性的,成长所需的滋养也是多种的。并且,每个孩子的天赋也是迥异的。一方面,我们需要榜样的力量激励,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失败和错误警醒——甚至,跟着坏人也能成长:某失足少年偶遇了一个通缉犯后,发现被通缉的生活生不如死,于是发誓改邪归正,回到父母身边。
每一种生活都是经历,每一种经历都是财富。
现在的家教新观念是:没有不好的育儿方法,只有不适合的育儿方法。
这话什么意思呢?
刚好看到杂志上介绍陈佩斯。陈佩斯曾经认为父亲心硬不管他,但是,他成熟一些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心硬也没错。因为,心软心硬都是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学习也如此。现在谈到学习,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课堂学习、书本学习。但是,一位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认识的爸爸却不以为然,他说:“学习是广义的,也是多样的,更应该是直接的,课堂学习充其量是二手知识。”
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实践出真知。许多事非亲自经历,无法感受。
基于这一点认识,作为母亲,我希望自己能做到:尽可能保护好孩子最初的梦想,同时,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尝试,多经历,多实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经历风雨,又如何看见彩虹?
迄今为止,我写了四个儿童故事,其中三个主角都是男孩,《女孩范贝西》是唯一一个讲述女孩的故事。
范贝西身上难免有我女儿的影子,但范贝西绝不是我女儿,尽管现在她已经成了我的另一个孩子。
最初想写范贝西,是朋友女儿的话触动了我。
一天,朋友苦恼地对我说,女儿越来越不听话了,居然自己找裁缝把校服改了。她气急败坏的把改过的校服扔到了楼下,并厉声警告女儿不许去捡。
她问女儿:“为什么你小时候那么可爱,现在变得这么淘气?”女儿回答:“只有傻孩子才永远听妈妈的话。”
其实,女孩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我已经长大,我要自己思考问题。
每个孩子,不管他能力强,还是能力弱,都希望父母看到自己在长大。
女儿16岁去留学,临走,我们母女俩促膝谈心。我说:“以后再回家,你就是客人了。过去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能不能给我提出来,我愿意改正。”
她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你一直把我当小孩!”说完,眼泪一向金贵的她竟然落了泪,想必是委屈了太久。
我一时无语,继而也落下泪来。
拒绝孩子长大。我想我这个妈妈绝不是个案吧。
但是,我发誓自己绝非故意看不到孩子长大。当孩子尚在襁褓里,我曾无数次地幻想:什么时候孩子能长大成人啊!
无情地剖析自己,我觉得,是自信的缺乏,使得自己拒绝面对长大了的孩子。在我的潜意识里,也许认为孩子长大,就意味着不再需要自己;或者说,翅膀日趋硬朗的孩子对我的依赖越来越少。
这就是中国父母的通病:总说孩子离不开自己,实际上是自己离不开孩子!
常常,想到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女儿,想到由于自己的短见无意间曾给她造成的伤害,我的心中充满了愧疚。
人生若可以重来,女儿,我希望能再次跟你一起成长,因为我是那么深爱你!
仅以此书祝贺女儿十八岁成年!
20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