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电影4:《小鞋子》

标签:
家庭教育亲子电影杜梅育儿 |
分类: 电影午茶 |
我想买一双鞋给阿里
杜梅/文
阿里上三年级。是个懂事的穷苦人家的孩子。一天,他把妹妹修好的鞋子丢了,那是妹妹唯一的一双鞋。没有鞋如何去上学?生气的妹妹威胁哥哥,说要告诉爸爸。阿里哀求妹妹,说你穿我的鞋吧。
问题是,阿里也只有一双球鞋。
于是,令人揪心的一幕出现了,小兄妹俩小小的身影每天奔跑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妹妹先去上学,然后赶紧跑回来把鞋脱给阿里,阿里换上鞋,立刻跑向学校。
就这样,奔跑成了兄妹俩每天上学时的“常态”。也成了这部电影最最让人难忘的镜头。
一次,妹妹由于急着跑回来跟哥哥换鞋,加上哥哥的鞋太大,不合脚,跨越一条水沟时,一只鞋不小心掉进了水里。水流湍急,妹妹人太小,根本没有办法追上水流并捞起那只鞋。可怜无助的妹妹伤心地哭了起来,哭声引来了一个好心人的帮助,那只鞋最终失而复得。
苦难最能唤醒人心中最柔软的东西。在可怜的妹妹沿着水沟追赶那只随波逐流的鞋时,我的内心是焦虑的,也是冲动的,我甚至想不顾一切冲上去帮她捡回那只鞋。我想,每一个人看到这里,恐怕都会忍不住产生这样的焦虑——如果你还没有丧失良知和悲悯的话。
阿里的境遇也让我产生同样的焦虑情绪。当他因迟到被校长盘问和警告时,我多么希望他能将迟到的原因告诉校长,以获得同情和理解!我甚至希望,在他说出了原因之后,学校能送一双鞋给他。可是,小阿里不会为自己辩护,即便校长因为他总是迟到,责令他退学回家时,他也只会伤心落泪。
一双鞋竟然让两个可怜的孩子如此愁苦不堪。谁能帮帮他们?
就在妹妹受不了跟哥哥共穿一双鞋、每日奔跑着上学,要把阿里弄丢自己的鞋告诉爸爸时,阿里告诉她一个好消息:学校要开展长跑,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球鞋。“我一定能得第三名!”阿里信誓旦旦的向妹妹保证。
阿里没有说大话,他拼死赢得了冠军。
然而,他却哭了。
我们都明白他的眼泪为什么而流。
这部片子还有两个细节深深地打动着我:阿里父亲正在家里为寺庙准备祈祷活动用的糖,妹妹为爸爸端来一杯没有加糖的茶。妈妈问,为什么不加糖?妹妹说,爸爸身边不是有糖吗?而爸爸却说:“这是寺庙里的糖。”
另一个细节是:妹妹在学校意外发现,有一个小女孩的脚上正穿着自己丢掉的那双鞋,于是,告诉了哥哥。这天,兄妹俩来到小女孩家,准备要回自己的鞋。正当他们准备上前敲门时,门开了。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盲眼的父亲走出来,父女俩准备去大街上卖东西。
看到这种情景,兄妹俩无言地离开了。
如果是我,如果是你,当时会怎么做呢?是像小兄妹俩那样,心怀恻隐之心默默离开,还是硬着心肠坚持要回自己的东西?
贫穷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丧失了人的良善,那样也就真的一贫如洗了。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那是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只是我命好,生在物质供给相对有保障的城里。我家不富裕,父母双方又都有老人要赡养。尽管如此,父母仍然竭尽所能,尽力让我们在走出家门时,像个人样。
不过,我父母更在乎我们几个孩子是否有志气。比如,父母坚决不许我们接受别人家的礼物。“看见人家吃东西,就要赶紧走开。人要有志气。”这是我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家训。
我想,我至少有5双鞋:一双木质的拖板鞋,实际上就是拖鞋,跟日本木屐极像。一双凉鞋,一双雨鞋,一双布鞋,一双棉鞋。都是必不可少的。
5双鞋,除了凉鞋和雨鞋是花钱从商店里买的,其他都是爸妈做的。木板拖鞋是爸爸做的,鞋底是木板,鞋面上的黑色胶皮来自汽车废轮胎;布鞋和棉鞋是妈妈做的。
虽然我有5双鞋,但我还是不满足,心心念念地想要一双上体育课时的球鞋。直到上初中,这个梦想才得以实现。因为实在太难得了,所以,珍惜得不得了。每次洗完鞋,必会仔仔细细地、一遍又一遍地用白色粉笔涂抹,以代替白鞋粉。因为,只有上过白鞋粉的白球鞋,才能保证晒干后,白净如新鞋。
隔壁班有个女生,因为同桌男生的钢笔写不出水了,于是很大力地甩,结果一滴蓝墨水甩到了女同学的白球鞋上。女孩伤心地哭着要对同桌赔……
讲这个往事给女儿听,女儿非常不屑一顾,说:一双鞋而已的嘛!
可是,我却并不觉得女同学让同桌赔鞋,有什么不对。然而,小阿里兄妹内心深处的宽容更显人性的美好。
现在的问题是,希望通过第三名得到一双梦寐以求的鞋的愿望落空后,明天上学,小阿里又该如何面对校长呢?电影结束时,我不由得发愁。
几年前,推荐这部电影给朋友,第二天,朋友打电话问我:“杜梅,阿里在哪里?我儿子想买一双鞋给他?”
是啊,阿里在哪里呢?我也想买鞋给他。我相信,看过此片的人都想买鞋给他。
值得一说的是,《小鞋子》还有另一个名字《天堂的孩子》,与上篇介绍的《天堂的颜色》,都是伊朗电影,且同是一个导演和编剧:马基德·马基迪。
感谢马基德·马基迪给我们拍摄了这么动人的电影。
2012/7/3
电影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