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沟通产生积极行动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父母,和孩子沟通,恐怕是最难的问题。多数父母认为自己简直无法与孩子沟通,即便勉强说上话,也多以不欢而散告终。
话不投机是亲子间最大的隔阂。这个体会我有。我不啰嗦,不翻旧账,也不逼孩子什么。好像够得着“三好妈妈”了。可是有一回,我让黄月亮给我提意见,说:“你看,马上你就要开始独立生活了,妈妈平时有什么做得不好,提出来,妈妈还可以改。不然,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她听了忽然百感交集,我以为她是感动的,谁知她竟委屈落泪道:“你看不起我!总当我是小孩!”
震惊、心疼之余,也很高兴,因为终于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经验:若想孩子跟你说实话,你首先必须是真诚的。
沟通的目的,是希望了解对方,得到对方的意见反馈,最终解决问题。如果父母道理说了几大筐,孩子还是不愿意敞开心扉,那么,父母说得再多,都只能是单相思,或者自説自话。
除了态度真诚外,父母还要懂得沟通技巧。有些父母好像很会说,旁征博引、论古道今,可是瞧瞧孩子的反应——什么也没听懂。
让孩子理解你在说什么,比你说了什么更重要。
有些父母大概数学学得太好,以至跟孩子谈话也离不开这种模式:证明。
夫妻俩说了一大通,就是向孩子证明一条:你错了。
要是你与孩子沟通的目的就是证明孩子错了,那你注定打错了算盘。孩子从不会因为父母证明自己错了而改正错误,孩子改正错误,是他明白自己的确是错了。
曾经采访过一个很棒的睿智妈妈,她跟儿子从小到大的沟通,顺畅得就像一日三餐那样正常。她说跟儿子沟通时,基本只做两件事:自己说,然后让孩子说——“我说完了,现在轮到你说了”,或者“你说完了,现在轮到我说了”。
别小看父母的这种民主姿态,如果这是父母沟通态度的风向标,那么,孩子从中能听到一个声音:“孩子,我不会先入为主”,或者“孩子,我不会偏听偏信”,以及“孩子,我不会固执己见”,等等。
善意的声音,更容易入耳。那么,还怕孩子沉默吗?
有位父亲说:我也让孩子说话,可他就是不肯开口啊!我说:那你就换位想想:为什么自己如此用苦良心,孩子还是不领情?
这位父亲想了想,说:“可能是我以前的态度太强势了,一下子变得这么和蔼,孩子不敢相信。”
问题的症结不就出来了!
所以,我特别推崇换位思考。且不论换位思考产生的积极作用,仅就态度而言就非常富有人情。你想啊,什么情况下自己愿意换位思考?愿意绞尽脑汁?一定是自己在乎的人是吧?一定是自己在乎的一个关系是吧?血缘关系有时就是这么神奇:不需要语言,只要父母心里有,孩子就能感觉到。
需要注意的是,沟通绝不是目的,目的是行动。如果沟通得再完满,不见行动,美好的沟通依然是水中花、镜中月。
也就是说,好的沟通实际上是产生了一个积极行动。世界上所有的好关系都是在一步一步、具体的行动中稳健向前发展的。
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