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和保护孩子天赋
杜梅/文
乘火车旅行,年轻的妈妈责打自己正在辅导的孩子:“这么教,都不会,将来怎么办啊?”
我妈在一旁自言自语:“既然投胎为人,老天总会给他一碗饭吃。”
对此,我心领神会。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发现自己》。此文后来被《读者》转载,受到不少读者的关注。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发现自己》一文便是我对这一理论的学习心得。
有时我开玩笑,说,美国大学者的这一理论其实并不新鲜。在中国,虽然没有具体的理论,类似的格言俗语却家喻户晓,比如:天生我才必有用!而中国老太太(我妈)的“自言自语”,实际上就是这部分人乐观与豁达的充分体现。
说白了,美国大学者和中国老太太所言都是一个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但是,发现孩子天赋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其难度一点不亚于地质队员寻找地下矿产,想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完成显然不可能。所以,那些被父母及时发现了天赋的孩子是非常幸运的,这些孩子可能因为自己的天赋,充实而愉快一生。而绝大数人则只好庸庸碌碌、随波逐流一生。我采访过许多卓有成就之人,他们无不庆幸此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前几天采访音乐家姚峰先生,姚先生也庆幸这辈子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音乐工作。
遗憾的是,有些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或者说,没有能力挖掘出自己孩子身上隐藏着的优势。
无论是父母看不到,还是没有能力挖掘,其实根本问题只有一个:不够重视。如果你真正重视了,就会积极的学习掌握发现的技巧;就会给孩子时间、空间和自由,让其随心所欲地玩——如果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玩自己想玩的,做自己想做的,父母再怎么鼓励,孩子也提不起劲头(谁喜欢在太多束缚的条条框框里玩呢);就能注意到孩子玩时的一举一动;就会想方设法地保护孩子最初的那一点好感觉;就会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尝试、多经历,积累属于自己的经验。
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兴趣引导很重要。而兴趣的萌芽,最初表现是:孩子做某件事时感觉良好,觉得有意思,继而产生愿意继续尝试的想法。如果父母看不到,或不能保护孩子早期那一点好的感觉,甚至相反,让孩子产生了负面的感觉,就打击了孩子,也阻止了孩子继续探究和尝试的脚步。因为孩子这时自信心还不具备,或者说,还很弱小,最初的好感觉意识非常脆弱,极其容易被他人或自己否定。
同事介绍说,某中学有个男生从小对交通感兴趣,能说得出深圳公交所有线路。同事戏言,“简直可以当交通局长了”。该男孩闲暇时,还去了香港、欧洲、日本等地,了解轨道交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听了深为感慨。这就是非常有心的父母啊!
女儿小学时,班上有位钟姓男生,每到周末必到中山公园捕捉蝴蝶标本,父母只给其几元喝水和乘车的零钱。
所以,孩子的兴趣发展关键在父母是否能引导和支持,与父母文化高低和经济情况没有直接关系。
有父母跟我说,孩子不喜欢学习,却对烹饪感兴趣。“做厨师能有多大的出息?”
我说,没准将来他能去中南海或白宫做饭呢,怎么没出息!
喜欢就是最大的天赋。说得冠冕堂皇些,喜欢就是孩子将来一生奋斗的方向,说得实际点,就是孩子将来赖以谋生的手段。
这就是眼下一些父母的问题:孩子们没有特长时担心,孩子有了特长、不被自己认可时又闹心。
其实,是否出息不在于从事什么职业,而在于是否能将一份平凡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既能满足自己,又能“取悦”他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