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人物故事
自信的人,主动创造世界
——访CCTV心理访谈特约专家黄志猛
本报记者 杜梅
CCTV心理访谈特约专家、上海交大EMBA课程教授、深圳市远见教育发展基金会(筹建中)理事长黄志猛先生多年来领导着一个团队,在他们所进行的上万人次的定量研究中,发现了一个规律——人的自信心会严重影响着他的一生。
自信的人更有创造性
“没有任何的成功,可以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而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认识生命,提升自信,而不仅仅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工作。”采访甫一开始,黄志猛先生便如此强调。
黄志猛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
黄志猛的儿子浩浩现在是大学三年级学生,也是国际商科学生联合会(AIESEC)会员。为了推动深圳校园环保社团的发展,他和同学们就策划了一个方案:招募国外优秀大学生义务前来中国的学校,推动校园环保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他们选择了深圳10多所中学进行此项项目的推广。让浩浩感到欣慰的是,包括深圳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和实验学校在内的十多所学校都对这个国际交流项目深表欢迎。目前,此项工作正在顺利的进展中。
黄志猛颇有感触道:“当一个孩子充满自信时,他的创造性、主动性就会显现出来。”?
这是现在的浩浩。
而六年前,浩浩却是一个自信心有待于提升的孩子。
六年前,浩浩上初三。一次,儿子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却触动了黄志猛的内心,也唤醒了他作为父亲的教育天责。
那天,上初三的儿子,从某英语培训机构上课回家后说,今天的课因为去得迟了些,别人占掉了他本来在前排的位置,他只好坐到最后,听不清老师上课。这家培训机构有个规定,按报名缴费的先后次序安排座位。
这件事,同时也警醒了黄志猛,孩子当时不够自信,帮助孩子发展自信心是教育中的关键之关键。
对此,黄志猛说:“感谢这么多年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与实践,它带给自己教育的睿智,让自己能够透过孩子的行为表象,掌握教育的真正契机与方向。”
从那以后,黄志猛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有意识地对儿子进行自信心培养。
如何培养自信
2009年,CCTV《心理访谈》节目累计播出了数十期的专题节目《他是谁——和你一起寻找性格的秘密》。黄志猛在节目中担任性格分析专家。在研究中,他们发现,人的自信心会从三个方面严重影响着人的一生:
首先,自信心影响人的成就动机,即事业心。自信心的高低和人的成就动机成正比。如果孩子缺乏内在的成就动机,即便满腹经纶,最终也会缺乏上进心。
其次,自信心影响一个人面对挑战性任务时的勇气。面对未知的世界,每个人面前都如同有两扇门,一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我能”,另一扇门上写着三个字“我不能”。自信的人总是自动推开“我能”这扇门,进去找方法,尝试着解决问题(即使暂时解决不了问题,他们也在不断的尝试中提升了自己);低自信的人总是习惯性地推开“我不能”这扇门,进去找借口,最终证明自己果然不能。
第三,自信心影响着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姿态。缺乏自信的人,会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开心与否,都因别人的一举一动而变化。也就是说,无意中他们已经把自身的快乐与否交由他人掌握,而无法驾驭自己的人生快乐。
两年后浩浩上高二,参加市里的“机器人足球赛”。学校派出两支队参赛,获得了第一、二名。
但是,裁判长却宣布,同一学校只能有一个队代表深圳去省里决赛,这意味着,他们中的一个队要遭到淘汰。因为带队老师请假,比赛现场只剩下四个沮丧的学生。他们不甘心被淘汰,然而,在与裁判长谈了10分钟后,对方依然不肯松口。
看到这种情况,浩浩把同学们叫到一边,说:“看来,我们只是学生,看来只有老师能在裁判长面前讲得上话了。”
浩浩分析说:“我们的老师虽然没来,但是其他学校有带队老师。等会儿我们找他们帮忙,就讲三个理由:一、讲实力,我们每一场球都是好几个净胜球赢的。第二、讲规则,上一年度深圳另外一所中学也是拿到了一、二名,最后两个队都到省里比赛去了。如果规则改了,为什么让我们两个队报名?如果规则没改,为什么他们能两个队晋级而我们不能?第三、讲情感。老师对高三学生都很有同情心,为了这次比赛,我们准备了很久,我们再过一个月就升高三了。到高三就再也没时间了,请老师帮帮我们。”
孩子们分头去联系。其中一位老师听完后说:“哦,还有这么回事呀?这是教育局某某的电话,他是这次比赛的最高负责人,你们直接找他。”
孩子们就把情况反映给了这位领导。
星期一,学校通知他们,两个队都代表深圳去参加省里的决赛。同学们非常高兴。浩浩说:“我们还有一件事要做,打电话去感谢帮助过我们的老师和领导。”
这件事让黄志猛在心里感到十分欣慰。他想,17岁的孩子即将离开家庭而开始独立的人生,以这样的状态,他可以放心了。
“培养孩子自信心时,要让孩子学会界限与感恩。”黄志猛说:“没有自信,就会失去自我。但如果缺乏界限与感恩,就会不尊重别人。真正充满活力的自信是在相信自己和尊重他人之间达成平衡。”
黄志猛给出的建议是:培养孩子相信自己与尊重别人,这两件事要有先后次序。如果在孩子尚未相信自己之前,就过于强调他尊重别人,其结果会变成依赖别人。所以,第一阶段是帮助孩子建立对自我的相信;第二阶段,在继续巩固孩子的自信时,同时学会尊重他人。
自信如何被毁灭的?
对于孩子,黄志猛认为,他们怎样形成自我身份的正确定位很重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步确定的身份定位,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格养成过程。
“不自信的心灵是封闭的,自信的心灵是打开的。积极人格的培养就是打开心灵。而一旦人格培养缺失,势必造成行为、能力、价值、信念和身份的误导。”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例,一些父母常常把孩子的单纯行为问题,上纲上线,无意中摧毁着孩子的人格。如,孩子学东西不会,这只是一个行为,父母却不分青红皂白的给孩子贴上标签:“你真蠢!”,这是在身份上否定了孩子;
“你蠢得像头猪!”连孩子做人的身份都给否定了。父母不知道,如此责骂之后,日久天长,孩子在内心世界就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自我身份定位:“我是一个蠢的人!”如此,他未来的学习能力就被彻底摧毁了。
另一个误区。父母让孩子变得虚荣。比如,孩子做得好,父母就给予过度的物质奖励。殊不知,这时孩子最需要心灵上的接纳与滋养。
黄志猛认为,积极的奖励,应是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因为,“真正让人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原因在于他自身的价值判断:这件事是否值得自己去做。”而价值观又影响着身份的认同。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身份认可模糊,则价值观一定苍白。
回忆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些事:如果孩子一旦认识到某件事情对自己很重要,他不但会自己调好闹钟,请父母提醒自己,甚至在闹铃响起之前,他自己早在醒了。而这些事情,常常都不是单纯的钱或物。
当对孩子的身份否定和片面物质激励难以达到教育效果时,许多父母开始推崇赏识教育,可许多父母不知不觉中走入了误区。黄志猛说,父母给予孩子的表扬若无具体行为作支撑,将会空洞无物而毫无激励意义。例如一位爸爸夸自己孩子聪明,可孩子的反应是:哪个父母不说自己的孩子聪明呢?妈妈继续说,不是爸爸才这样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所有老师都夸你聪明呀。孩子回答:爸你就不知道了,如果成绩好,老师就夸人学习好;如果成绩不好,就夸他聪明。没有具有行为作为支撑的表扬,孩子内心不愿吸收进去。
采访后记
为幸福中国而教
黄志猛目前正在筹建深圳市远见教育发展基金会,这是一个永久公益的教育促进机构,其目标就是: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与知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灵与人格成长环境,助力于构建教育的另一根支柱。
黄志猛介绍说,在教育先进国家,对家长的教育已经形成了科学而系统的体系,在我国则非常缺乏。深圳市远见教育发展基金会招聘并培训专业的家庭教育师资,率先推出的系列包括: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引领孩子性格的成长,生命的铁三角,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能力,如何提升孩子的情绪能力……所有课程均以公益形式进行。
目前,首批8名教师经过严格选拔与精心培训后,已派往小学与幼儿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