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人物故事
心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
——一对普通教师夫妇讲述的教子故事
本报记者 杜梅
每个父母都有一肚子的育儿故事,只不过各自讲述的故事内容不同,有的甜,有的苦,有的酸涩,有的辛辣。
其实,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因为,家庭教育就是榜样教育。说到目前远在异国求学的儿子棒棒,母亲——宝安区坪洲小学唐翠娥老师颇感欣慰。她说,无论与孩子隔得多远,他们都不会担心儿子。因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他们在儿子3岁前,就已经教会他。
平凡的他们,其实非常优秀,唐翠娥是全国园丁奖获得者,林四清曾被评为湖南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来深圳后,又都被评为宝安名师。他们的儿子棒棒从深圳中学毕业后,以最高奖学金被美国乔治福克斯大学录取,去年,又成功转入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
成长需要承受
唐翠娥是数学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她,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离不开判断。判断得准确,正确率才高。纵观人生亦如此,你对身边事物判断得正确,你成功的几率就高。或者说,你判断得越准,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小。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呢?
唐翠娥说起了儿子小时候的故事。
那时,棒棒3岁。一日傍晚,一家三口去散步。突然,小棒棒拉拉妈妈的衣襟,说:“妈妈你看,那个小朋友真不听话,这么冷的天还吃冰激凌。”唐翠娥抬眼望去,果然发现一个小姑娘在吃冰激凌。唐翠娥马上蹲下来看着棒棒的眼睛说:“嗯,棒棒真乖!棒棒知道天冷不能吃冰激凌。可是,妈妈知道棒棒心里也很想吃。因为棒棒很懂事,没有吵着要,所以,妈妈还是决定今天奖励棒棒吃一个小冰激凌。”
棒棒4岁时,唐翠娥想买一个公仔来安慰朋友高考失利的女儿。夫妻俩带着棒棒来到商场,母子俩同时看上一个小狗枕头。付钱后,小狗枕头就一直由棒棒抱着。棒棒特别喜欢,回到家还舍不得放下。到家后,林四清急着去朋友家,就从棒棒手上拿走了小狗枕头。棒棒不哭不闹,只是长时间盯着鱼缸里的金鱼发呆。林四清晚上回家时,已经很晚了,他轻轻走进孩子房间,怕吵醒儿子,黑暗中,棒棒很委屈地说:“爸爸,没有小狗枕头我睡不着。”夫妻俩还是没有解释什么。
第二天,唐翠娥悄悄地去买了一个更可爱的小狗枕头,在给棒棒前,她这么问他:“棒棒很喜欢昨天那只小狗是吧?那是送给一个姐姐的。棒棒昨天特别棒,爸爸拿走了小狗也没有哭闹,棒棒是真正的男子汉。所以,爸爸妈妈要特别奖励棒棒。”
唐翠娥说,类似这样的事很多,有时他们也会觉得自己的作法有点残忍。但想到孩子未来,他们还是咬咬牙狠狠心坚持了下来。“延迟满足,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承受力,更考验着父母的大爱。”所以,唐翠娥认为,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必须坚守自己的信念。他们的信念就是培养孩子面对一切困难的承受能力。因为,未来充满了各种挑战和诱惑,他要独自面对一切的问题,那么,他必须从小就要学会忍耐。
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林四清和唐翠娥思想非常统一,他们相信“三岁看老”的古老哲理,因此,在棒棒出世后,他们决定要尽可能地在3岁前完成对儿子基本的是非观念的教养,具体就是,教会他具有正确的行为判断能力。
唐翠娥回忆说,那时,她每天都会坚持给棒棒讲《365夜故事》以及其他故事。棒棒小,发音还不太准确,但是,只要给一个故事起个头,他就能顺着讲下去。唐翠娥说:“故事教给了棒棒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真善美,比如礼让、宽容等。”
就是这样,林四清和唐翠娥双管齐下,一、结合生活实际,二、讲故事,让孩子很早就明白:什么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不能做。
思考使人睿智
唐翠娥很喜欢说一句话: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成功就在哪里。她还喜欢另一句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在林家,妈妈唐翠娥有一个绰号“唐反思”。这个绰号是父子俩给她起的,因为,她实在太喜欢反思了。唐翠娥很享受这个绰号,在她看来,反思使人睿智。
棒棒10岁那年,一次,林四清和唐翠娥在楼下散步。转了半天后,口渴了,想去车上拿水,可是车钥匙没拿。林四清对唐翠娥说,你上楼去拿车钥匙吧。唐翠娥不想费力爬楼,就给儿子打电话,让他把车钥匙送下来。挂掉电话几秒钟,只听“嘟”的一声,遥控锁打开了,夫妻俩终于喝上了甘甜的矿泉水。
回到家里,唐翠娥还在想刚才的事情,她觉得很有意思。在短短的不到一分钟时间里,面对如何喝上水这个问题,三个人的直觉反应是如此的不同:爸爸是个“勤快”的指挥官,他的直觉思维方式是:指挥妈妈跑跑腿,用体力劳动解决问题;妈妈习惯用大脑行动,她的直觉思维方式是:用通讯方式间接解决问题;儿子是电子时代的“懒人”,一个拇指一按遥控,就轻松解决了问题。妈妈和儿子都没有听从“笨拙”的指挥口令行事,说明妈妈不笨,儿子更聪明。
想到这里,唐翠娥表扬了棒棒,肯定了他的智慧。“生活中,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最省时省力省钱的才是最优秀的。而人与人的成就差异将在脑力劳动中充分体现出来。”
“取水故事”大大地鼓励了棒棒。
棒棒上高中住校。一天,宿舍贴出通知,因房子要翻修,要求寄宿生把自己的私人物品全部带走。棒棒看完通知急忙给父母打电话,嘱咐父母来学校时带足行李袋。然而,等到约定的时间,父母因为路上塞车还没来。棒棒看着自己收拾出来的十几个纸袋,很是发愁。突然,他乐了,迅速跑下楼,把墙角停放着的一辆平板车推到了楼下,然后蚂蚁搬家似的把自己的物品整整齐齐地堆在平板车上。
校园内外,川流不息的家长和学生们肩扛手提,个个累得满头大汗,棒棒却悠然自得地推着一辆平板车。周围的同学追过来问:“哪来的车啊?”“就在楼梯间啊,很久都没人用了。”棒棒骄傲地回答。
“不错,儿子会动脑筋想办法!”林四清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以示赞赏。
唐翠娥说,要想让孩子学会思考,父母必须自己带头养成思考的习惯。
在“平板车故事”发生之前,有次棒棒学校放假,林四清和唐翠娥开车去接棒棒。棒棒早把自己的东西一一清点好了。可是,突然间,他们发现疏忽了一个问题:没有带袋子来。正在一筹莫展时,林四清一拍脑袋说:“有办法了。看我的。”说着,他把床单展开,再把棒棒的各种物品叠放在床单中央,接着抓起床单的对角,严严实实地打了几个结,然后往肩上一扛。一个圣诞老人般的包裹就把所有东西囊括其中了。“太有才了!”宿舍里的人都佩服林四清的办法巧妙,纷纷效仿他的招式,收拾起了行李。
林四清刹那间想到的应急办法,其实就是把原本需要很多袋子解决的难题用一个包裹一次性“打包”处理。就这样,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儿子:
学会“打包”,就学会了科学的统筹。因为,学会高效解决问题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基础。
松手不是放任
唐翠娥说,许多人都很羡慕棒棒的优秀,其实棒棒在成长中也出现过许多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只不过,面对问题,他们不是粗暴的喝斥,而是更加细致和耐心地引导。
高二时,就要期中考试了,棒棒提出要带电脑去学校,说要在网上报名考试并学习英语。
林四清想了一天,没同意。他担心棒棒会上网玩游戏。棒棒没有坚持,但心里很不高兴。
就在棒棒要出发去学校的一刹那,唐翠娥对林四清说:“我突然有一个大胆的决定,我们让儿子带电脑去学校吧。我相信儿子能抵制游戏的诱惑。我们就用实验来证明吧。”
其实,唐翠娥心里很明白:自己是在冒险,弄不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儿子肯定会玩游戏的。不过,当他想到爸爸妈妈是经历了非常痛苦的抉择才同意他带电脑时,也许会有所节制。
尽管如此,唐翠娥仍有些坐立不安,有那么一刻,她甚至想追到学校,把电脑取回来,但她最终还是忍住了。
第二天晚上10点,唐翠娥和儿子约定的通话时间到了,她高兴的对儿子说:“儿子,妈妈又想写一篇反思文章了。现在,我拟定了两个题目,一个是《都是笔记本惹的祸——儿子考砸了》,一个是《带上笔记本又何妨——儿子能管住自己了》。”结果说了半天,儿子没说话,她感觉到他很意外,“儿子,你能听到我说话吗?”“能啊。”电话那边是低沉无力的回答。
唐翠娥再问:“儿子,你觉得我会写哪个题目呢?不过,我相信我将根据事实写后一篇文章。” 。
“好。还有事吗?我要回寝室了。”然后通话结束。
唐翠娥据此判断,第一个晚上棒棒已经玩了电脑,因为电话里的声音流露出他的悔改之意。但是第二天晚上,由于她巧妙提醒了他,他及时地修正了自己的行为。
周末,棒棒主动带回了电脑。又过了一周,期中考结束。棒棒除了一科保持原来的等级外,其他都上升了一个等级。
直到这时,林四清和唐翠娥才松了一口气。儿子不仅没有退步,还刷新了自己的纪录。更重要的是,他抵制住了电脑的诱惑。
对此,唐翠娥的体会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适度的松手,但不放手;适度的放手,但不放任。只有这样,孩子才会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棒棒高三毕业后,唐翠娥把一本70多万字的《高三这一年》的手稿,送给棒棒作为成人礼。她希望棒棒记住一家人共同奋斗的心路历程,记住父母对他的祝福和期待。
身为教师,唐翠娥非常喜欢孩子。采访期间,每到下课,班上总有孩子来办公室找她,不是坐到她怀里,就是把汗津津的小脸往她脸上蹭。她说:“其实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好孩子,只要父母耐心点,多跟孩子交流,再注意点方式方法,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