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山不走过来

(2011-06-14 09:49:08)
标签:

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沟通技巧

杜梅随笔

教育

分类: 家教随笔

假如山不走过来

 杜梅/文


    父母最大的苦恼,大概就是孩子不听从自己的教诲。
    一家长咨询孩子教育,拉拉杂杂说了一大通,怎么听也听不出个主题来,情急之下,我脱口而出:不论怎么说,还是要善待孩子。
    这话引得该家长好一阵委屈,又倒了一大通苦水。
    是啊,天下父母有谁会对孩子不好呢?
    问题是,父母认为的这个“好”,就是正确的吗?
    一个男孩平日住校。周日回家,妈妈早早地做好了一桌美味佳肴。开饭了,男孩伸出手去夹鱼,妈妈殷情地把红烧排骨递到了他面前,“这个也是你最喜欢的,试试。”男孩放下鱼,夹了一块排骨放入嘴里。“哎呀,你还没喝汤呢!这汤我可熬了4个钟。”说着,妈妈又把汤碗端到男孩手上。男孩只得含着排骨喝了一口汤。男孩刚想喘口气,吃别的,这时妈妈眼疾手快地又递过来一个包子:“韭菜馅的,你最喜欢了。尝尝。” 男孩无奈地接过包子……
    最后的结局是,男孩什么也没吃,走了。
    一场本该其乐融融的晚餐这就样不欢而散。
    这样的场景陌生吗?
    这样的妈妈难道不爱孩子吗?
    可是,假如是你面对这样的“爱”,这样的“好”,你能承受吗?
    并不是我们认为对的,就是正确的!
    好友经常与我分享故事,这个周末她的故事是:
    和尚和屠夫是好朋友。和尚每天早上起来要念经,屠夫每天早上要杀猪。为了不耽误彼此的工作,他们约定早上互相叫醒对方。
    多年以后,和尚与屠夫相继去世。屠夫去了天堂,而和尚却下了地狱。
    为什么?因为屠夫天天作善事,叫和尚起来念经;和尚却天天叫屠夫起来杀生。
    这个故事让我想了好一会儿。我甚至设想:如果允许和尚为自己辩解,他一定会说自己冤枉、没错,至少他的动机是好的。
    不用老烦上帝,我都能回答他:拜托!动机好,就一定能产生好的结果吗?
    《皮鞋的由来》的故事也很有趣: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在赤脚走路。一天,国王去某个偏僻的乡下旅行。因为乡间小路崎岖不平,石子刺得他的脚生疼生疼。
    回到王宫后,国王下令,全国的所有道路上,都必须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能造福于天下百姓。
    但是,即便杀尽全国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牛皮啊。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建议:“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
    国王有所领悟,采用了仆人的建议。
    这就是传说中皮鞋的由来。
    改变世界很难,但是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只需要将自己的双脚包起来。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原先崎岖不平的路上的石子儿不再刺疼双脚,甚至成为旅途上一道观赏的风景。
    所以,如果你希望看到孩子改变,最先要改变的必须是自己。
    一次,在巴士上,一个妈妈一直不停地抱怨身边的女儿从来不听她的话。我多管闲事,插嘴说:“女儿不听你说,但你可以听她说啊。”女儿立即嘲讽道:“我妈要是能听我说点啥,太阳可就从西边出来了!”果然,妈妈一脸正气:“听她的,那谁是妈妈呢?”
    我只好收声。
    其实,教父母听孩子的话也不是我发明的。伊斯兰教《可兰经》说:如果你叫山走过来,山不过来,那你就走过去。 
    天下故事或道理无非让人明白事理。非洲谚语:养一个孩子需要一村子的人。我周周在此聒噪,无非是想尽一个“村里”人的本分,把自己听来的,听懂了的,再传播出去。如此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