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理解开始
跟家长们聊天,会有很多感触。首先是他们的表情。与某些焦虑的父母相反,有些父母面对孩子非常从容,因为他们自信能教育好孩子,因为他们清楚自己需要怎样做。
自信的人,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自信的父母,知道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奇怪的是,自信的父母,几乎都能心想事成。
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秘诀呢?
一个孩子才两三岁,整天被妈妈抱着参加这样那样的班。旁人不解,他这么小,学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啊?妈妈回答:有用啊,孩子上完课明显不同了。
也许妈妈说的是实情。但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冷眼旁观这些亲子班的红火劲。我真的有许多担忧。首先,我担心家长们对亲子班的作用期待过大,其次,我担心家长们就此放弃或漠视自己的作用。
这是我一贯的原则:自己要对孩子负全责。
没有谁比你是更好的老师了。没有什么知识能比得过你给予孩子的爱与关注。
父母需要学习,但更需要思考和反思。这样你才能甄别哪些东西是你孩子最迫切需要的,那些东西根本不适合你的孩子,甚至对你的孩子有害。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之所以是真理,就在于它是经过检验了的。
打量我们的周遭,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父母平常很难信任一个人,但在孩子教育方面却很大度,在自己教子无方时,他们总是相信别人胜过自己。曾有不少父母玩笑似的对我说:“我能不能把孩子交给你?”虽是玩笑,却也能窥出一二:他们期待有人能为他们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谁都比他有办法。
实际上,他不知道,即便是那些高考“状元”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遭遇过无奈迷茫、心力交瘁。要知道,除了智商有区别,天下孩子本质上是一样的啊。
“状元”父母之所以是“状元”父母,区别在于,当发现孩子不尽人意时,“状元”父母们能很快反省自己,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不会只坐在沙发上叹气——他们绝对是超级行动者!
周末在家看哈佛心理学公开课,说,心理免疫系统强的人,并非从来不生病,而是少生病,或者生病了,能迅速地恢复。又说:极其快乐的人,和极其不快乐的人都会悲伤,不同点不是一个会悲伤、难过、焦虑,而另一个不会。两类人都会悲伤。区别在于,谁能多快,多迅速地从痛苦情绪中恢复过来。
这样说,是否可以给缺乏信心的家长一点力量呢?
你其实无须低估自己的能力,你也无须埋没自己的信心。
你也许一时无法改变孩子的行为,但你可以马上改变自己的方法和态度;你可以试着去理解孩子的世界和生活,试着用孩子的眼光看他的世界——总之,如果你想改变孩子,你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心境。
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没有信心,但千万不能对自己也失去信心。糟糕的是,对于某些父母,现在情况刚好相反。
台湾女作家简媜
说:人与人之间并无仇恨,与自己的仇恨才不共戴天。这句话非常深刻。人最大的敌人可不就是人自己!
太多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
这样的家长,应该补上最重要的一课:学会接受一个客观存在的孩子,而不是只接受心目中的好孩子。父母只有接受了客观存在的这个孩子,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孩子。
所有的改变都是从理解开始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