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人物故事 7版
“咖啡”式教子,苦中有甜
本报记者 杜梅
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若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同的父母和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福安学校副校长刘小毛是个外表淡定、从容,内心却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母亲。她教育儿子,采用的是“咖啡”式方法,随着儿子的不断成长,逐渐对“棒喝”式教育有了新认识。对于孩子的教育,她的答案是:父母亲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短处,更清楚孩子的长处,接受他并寻找合适他成长的个性化教育。
1、家有个性儿
再过一个多月,儿子就要参加高考了。如绝大多数父母一样,
此时的刘小毛心中,难免有些忐忑,毕竟高考是人生非常关键的时刻。如能顺利度过,于己于子,都是一种鼓舞和安慰。不过,她乐观地告诉我:“即便儿子没考上大学,我也会坦然面对。儿子成绩虽然不好,但我相信他依然会有非常广阔的天空。”
刘小毛说,儿子从小就好斗好勇,爱憎分明。看见有人乱丢垃圾、随地吐痰,他总会忍不住批评人家。二年级时,看见有人在电梯里给孩子把尿,他一顿数说,惹得人家上门指责他们父母家教有问题。
儿子喜欢冒险,喜欢做有创意的事。音乐、美术、书法、游泳、自行车等,他都不断去尝试,而且非常投入。他可以一整天窝在家里组装机器人。
他还有着同龄人缺乏的机警和应对能力。一次,遇上几个小混混索要他刚穿上的阿迪达鞋,他竟然很轻松地说:“龙岗镇满街都是,25元一双,拿去吧。”结果小混混兴趣全无。还有一次,儿子和两位同学骑车玩,突然,他发现情况异常,马上警告大家有人想抢车,赶快离开,结果没有听到警告的孩子果真被抢。
儿子还特别爱整洁,书柜书桌箱包,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小环境收拾得井井有条,他也会有能力收拾好自己的内心。”刘小毛说,儿子的内心情感世界很丰富。看到父亲头上有白发,他会感慨养育孩子不容易;过年过节过生日,他不会忘记给父母发送问候短信。深感满足的妈妈甚至觉得,自己年少时都没有儿子这么懂事、贴心。
可这样一个个性十足、聪明、懂事且充满了活力的好孩子,唯独对读书的兴趣不浓,唯独缺乏足够的学习的勇气和改变现状(成绩)的毅力。对此,刘小毛曾无奈地写道:书本作业栓不住他的心;成绩低下改不了他懒散的毛病;能吃苦却绝不吃读书的苦,能受累却绝不受读书的累。
刘小毛说,那几年她年年带毕业班,看着一拨拨出类拔萃的孩子们走出自己的视野,她越发深刻地反省:儿子今天的问题,责任在自己,结果却要儿子承担。要是当初能忙中偷闲,抽出一点时间来关注儿子,培养儿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许今天,再面对儿子时,她就不会感到如此愧疚。由此,她感慨呼吁:孩子在立规矩打基础的时候,父母无论有多忙碌,都应该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就是生产力,否则错过了最佳的养成教育时期,最后买单的却是孩子。
2、仅有“咖啡”是不够的
刘小毛自嘲,教育儿子他们夫妻的观点正好是两个极端,她是“咖啡”式的,和风细雨、循循善诱,而先生是“棍喝”式的,严厉、简单和干脆。就儿子的教育问题,夫妻俩没少拌嘴。
刘小毛说,从开始做母亲的那天起,她就拒绝做“棒喝”式母亲。当儿子渐渐长成,她俨然选择了与儿子喝咖啡的方式倾谈。而儿子也非常喜欢这种方式,甚至儿子会经常主动要求和妈妈去咖啡厅聊天。聊天即意味着喝奶茶,无所顾忌地谈古论今。而幽雅别致的咖啡厅里,12岁已然叛逆的少年,会毫不设防地对妈妈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那些称为秘密的事情。
开放式的交流,让母子俩畅所欲言,儿子甚至会很诚实地检讨自己的过失。咖啡厅的交谈,开心而放松,儿子也因此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思考。母子俩也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建立起深厚的母子情谊。
可是,终于有一天,刘小毛感觉
“咖啡”似乎并没有产生实际成效。“咖啡”式教育,滋养了儿子桀骜不驯的性格,却没有培育他脚踏实地的品行。“理解”和“感动”式交流,使儿子与学习目标渐行渐远,忽视了知识的重要性。更令人沮丧的是,儿子也不再期待和妈妈一同喝咖啡。
迷茫中,刘小毛甚至感到了“棒喝”式教育带来的威力。她发现,仅有“咖啡”是不够的,严格的管教和宽松的熏陶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产生教育效果。“棒喝”和“咖啡”应该成为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重新审视“咖啡”和“棒喝”的意义,刘小毛尴尬地发现,“棒喝”式成才成人虽然带有深深的封建烙印,可有时也有着其积极的一面。许多事例显示,“棒喝”下成才成人的孩子,更具有抗挫性,更有毅力,对未来更充满信心,经历过“棒喝”的凛冽,生命力更顽强。而“咖啡”,尽管充满着人文关怀和人性光辉,却也有着宽松有余、严谨不足的局限。
这样的思考带给的刘小毛的是对“棒喝”的默认。
她开始支持老师给予儿子处罚。一次,挨批后的儿子回家满腹牢骚,刘小毛告诫他:“老师惩罚你,是觉得你还有救。视而不见,你只会跌倒沟底。”现在,这位严厉的老师已成为儿子最佩服的人之一。
儿子参加游泳比赛,不听指挥,擅自高台跳水,教练狠狠地给了他一个耳光,脸上留下5个鲜明的指印。刘小毛反而肯定了教练的做法,她教育儿子要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挫折、磨砺看上去很残忍,培养的却是毅力和生存的本领。刘小毛说,某次,他们全家到郊外打篮球,儿子突然发脾气,先生拉着她上车就走。3小时后,儿子徒步回到家,进门就兴高采烈地讲述路上的见闻。另一次去市里,儿子又发脾气了,先生给儿子丢下15元钱,夫妻俩在市里绕了几圈。回家一看,儿子已站在家门口,笑嘻嘻地说:“给这么少的钱,只够我吃碗面。”而此时,他俩还饿着肚子呢!
刘小毛笑说:“生养孩子容易,教育孩子难,如果让我重新开始,我一定做好为人母的准备,只可惜我懂得太晚了。”
3、善于反省的妈妈
谦和的刘小毛
,还是个善于反省的妈妈。
说到儿子的兴趣不在学习上,她痛心疾首,说,“这是我的错。我没有及时培养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段时间,儿子迷恋《仙剑奇侠传》游戏。几乎买了全套的碟收藏。先生不理解儿子为何如此痴狂,一气之下,把他的收藏全扔掉了,儿子很伤心。
一天,儿子热切地对刘小毛说:“妈妈,你能不能试着去了解一下《仙剑奇侠传》?我敢保证,你了解了就一定会喜欢。它的音乐,它的诗歌,唉,太美了!”
儿子放了一段音乐给妈妈听,然后又背诵了一些其中的诗句。看到妈妈被吸引住了,他说:“好听吧!这就是你们极力反对的东西!”然后,他主动告诉妈妈,自己之所以买了那么多的碟,完全是被《仙剑奇侠传》面临的困境感动:内部不给资金,外部盗版泛滥,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就是想用收藏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奋斗的敬意,同时也支持一下他们。”
“不了解孩子的世界,却对孩子的行为极力阻拦,那是不对的。”从那以后,刘小毛要求自己,即便要反对什么,也会先去了解,再做出决定。
还有一件事,也让刘小毛深深地伤感和后悔。
儿子上高一,一天,在一张纸上,她看到儿子潦草地写了许多“郁闷”。她不知儿子遭遇了什么,深为担忧,情不自禁中,她打开了儿子的柜子。在一个小盒子里,她看到几封字体隽秀的信。
秘密发现了,可是刘小毛却后悔莫及。儿子回家了,刘小毛满怀歉疚地说:“儿子,今天妈妈做错了一件事,枉费你对我的信任。”儿子很平静地说:“翻我柜子了吧?没关系,我理解。”刘小毛一再解释,儿子反过来宽慰妈妈不必在意。
不一会,儿子借故给手机充值,离开了家。再回来时,他主动告诉妈妈,刚才他去外面,把那几封信烧掉了。保留它们,原本想保留点青春的记忆,现在只好毁掉了。
刘小毛听了,惭愧、伤感,占据了她的心。她说:“我原来是那样的反对偷看孩子的秘密,可现在我不仅偷看了,还毁了你的记忆,真的是大错特错了!”
有母如此,的确是孩子的福气。而孩子最大的福气是,父母能深刻地了解他,不仅知道他的短处,更清楚他的长处,接受他并寻找合适他成长的个性化教育。
刘小毛说,许多家长,非常在乎孩子在学校和教室里的位置。其实位置好坏并不重要,现在有没有位置也不重要,因为那个位置是别人给的。重要的是,孩子将来要在社会上挣得一个位置,那个位置才是长久的。
刘小毛坚信儿子一定能挣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因为她坚信,“咖啡”苦中有甜,醇香弥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