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面对慈父
(2011-01-21 07:10:50)
标签:
杜梅随笔家庭亲情慈父女儿教育 |
分类: 家教随笔 |
跟Z说,突然对癞蛤蟆有了好感,Z吃惊,问为什么。我答:你不觉得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比坐井观天更勇敢和自信吗?Z大笑不已。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来越发现自己是那只井底的青蛙,自大而浅薄。只是庆幸的是,我逐渐意识到这点,并勇于修正自己。但,过程是刻骨铭心的。
最近,Fang从天寒地冻的东北来看我,带着她的宝贝女儿Gilda和先生James。我与他们结结实实、零距离地游玩了两天多,真真切切地目睹了美国爸爸是如何疼爱孩子的——此前一直误以为,美国人不重视家庭和孩子。
难道不是吗?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了解到的不过是,美国父母对孩子很无情,比如,孩子满18岁后,就会让其搬出家去,自立门户;孩子呢?对父母也无赡养责任。更别说父母年老后,与他们同住,以便照顾了。无数美国电影告诉我们,如若孩子能时常回家看望父母,父母已经非常感激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是这样。
Fang告诉我,他先生James的家庭非常重视亲情,重视家人之间的联络。James是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他长得很像演《教父》里阿尔帕西诺。从酒店打的到我家,上车和下车时,他总是把所有的行李都挂在自己的身上,如同一个神勇的陆战队员。我要分担,James坚决不肯。我对Fang说,你就那么忍心吗?她笑道:我已经习惯了。
Gilda长得像爸爸,非常漂亮,惹人怜爱。Gilda圣诞节刚刚过完8岁生日,可是,她的成熟却像15的孩子。两天里,除了昨天傍晚乘车时晕车,她流了几滴眼泪,让我有幸看到她作为孩子的本来天性,其他时间,她总是那么淡定,沉着。你听听她怎么调侃我和她妈妈,便略知她一二了。昨天中午,我们在山水时尚酒店自助餐,我和Fang边吃边说,一直没停。她低着脑袋,搅拌着碗里的冰激凌,不经意地用纯正的东北普通话对我们说:你们俩可真是废寝忘食地聊天啊!我和Fang听了面面相觑。我对Fang感慨:她不过才学了一年的中文,居然就把这个成语用得如此贴切!
Fang说,岂止是贴切,她还会反讽呢。一次爷爷进厕所,出来忘记关灯了。Gilda对爷爷说:“爷爷,这是最好的节能方法。爷爷听了不但不恼,反而大笑不止。
短短的一个午餐时间,Gilda居然还交到一个同龄朋友。当她拿到朋友的电话时,她开心不已,反复地告诉我:我交了许多朋友,最后都丢了,就因为我当时没有带纸和笔,记下他们的电话。
目睹Gilda性格上的健康和思想上的自由,我感慨不已:这才是孩子应有的童年啊!
前天在中心书城,从书城出来后,我们本来要回酒店吃晚饭,但后来我们一直在书城广场上呆了5个小时,直到9点多才回去。
5个小时里,我们做了什么呢?什么也没做,三个大人远远地看着Gilda玩耍。她先是骑了两轮电动车,然而便缠上了在广场上写毛笔字的伯伯。期间我含蓄地催促了几次,但没有任何人反应,我便不再催促。最后,夜幕笼罩着的广场上只剩下我们四个人了,Gilda才同意离开,因为她饿了。这让我想到我们中国的父母,有多少人带孩子出来玩,会让孩子如此尽兴了?!
还有一个场景令我无法忘记:每次给Gilda的系鞋带,爸爸James都会双膝跪下,如同一个虔诚而又恪尽职守的仆人那样,为自己的主人服务。
在味千面馆,吃着吃着,James突然伸出手臂,横在女儿的面前,然后又弯成V型,于是,Gilda默契地把她那张粉嘟嘟的小脸放进爸爸的臂弯。那臂弯似乎就像是父亲专门为自己女儿打造的一般,不大不小,温暖地框住了女儿微笑着的小脸,那么的——令人动容……
真的,我现在坚强多了,以前根本看不了一个慈爱的父亲,掏心剖肺地深爱着自己女儿的温馨场景,想到黄月亮从小缺失的父爱,我会忍不住心如刀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