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就是对孩子终生负责

(2010-12-20 08:40:16)
标签:

荣根学校

杜梅

感动教育

教育

分类: 好爸好妈

12月21日《家教周刊》人物故事版


教育,就是对孩子终生负责
——访深圳市荣根学校校长杨水旺
      本报记者  杜梅
  

    位于宝安区沙井街道的深圳市荣根学校,最近喜事连连:不仅荣获了深圳市教育局颁发的深圳市“书香校园”称号,还荣获了深圳市中小学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殊荣。
    在杨水旺校长的办公室,我看到一系列由国家和省、市颁发的各类奖牌和奖杯。然而,杨校长却淡然地告诉我:“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奖牌后面的东西。”说着,他挪开其中的几块奖牌,两行大字跃入我的眼帘:对孩子们全面负责,为孩子们终生着想。这是荣根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学校的座右铭。
    我肃然起敬。
    每年新生报名入学前,总是会有一些家长追问我:“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样的校长是好校长?”而我总是回答:“让孩子喜欢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为孩子一生着想的校长就是好校长。”
    那么,立誓要“对孩子们全面负责,为孩子们终生着想”的杨水旺校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在他看来,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呢?

 

故事一

“感动”
直指灵魂的教育
 

    杨水旺校长经历颇为传奇,他几乎经历了目前中国所有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高中、初中、小学和民办学校,‘无一幸免’”。他开玩笑说。
    但是,最让杨水旺刻骨铭心、甚至影响了他一生的,却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陕西一家军工子弟学校执教的经历。
     那时,担任副校长的他,同时也是颇负盛名的高二数学老师。校长是名女士,女校长的丈夫是驻当地某师的师长。他们有一个儿子小刚(化名),寄养在上海爷爷奶奶家。由于爷爷奶奶宠爱,小刚长期缺乏约束。一次,小刚违反校规,被学校开除了。无奈,父母只得将他接回身边亲自教养,希望能收收儿子的野性,即便不能成才,至少也要做个好人。但是,小刚散漫惯了,根本不把父母和老师放在眼里,打架滋事,故意迟到,学习也一塌糊涂,心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怕。
    为了挽救顽劣不堪的儿子,师长几次找到杨水旺,希望他能收下儿子,帮他补补功课。由于公务和教学繁忙,加之感觉责任重大,杨水旺一直都没有答应。
    一天,师长又派人来接杨水旺,请他去家里坐坐。杨水旺到师长家后,就在师长家客厅的沙发上坐了下来。突然,他发现,从自己坐的主宾位置看去,刚好是小刚的房间,此时,房间的门半掩着,不时能看到小刚的身影。
    师长对杨水旺说:“我有重要的事,一会就走。我是个军人,不会说客气的话。把您请来,就是想请您收下儿子。”说完,“咕咚”一下,给杨水旺跪了下来。杨水旺吓了一跳,赶紧弯腰去扶师长。站在一旁的女校长,眼泪也倏地流了下来。她难过地劝慰着丈夫:“不要这样。就当咱没有生这个儿子。”
    师长走后,杨水旺来到小刚的房间。小刚正趴在写字台上哭泣。杨水旺拍拍小刚的肩旁,只说了一句:“明天开始跟我学习吧。”小刚抬起泪眼,对他说:“杨老师,我听您的。您就是叫我去死,我都会去!”
    第三天,几科老师陆续来跟杨水旺反映:“小刚像变个人似的,表现非常棒!”
    就这样,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小刚就补上所有拉下的课,而且,高考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最后入读中国政法大学。
    几年后的一天深夜,杨水旺突然接到一份电报。八十年代,电报通常被亲友们用来传递生老病死的信息。他忐忑不安地去取,谁知虚惊一场,原来是小刚拍来的礼仪电报,小刚用电报这么隆重的形式来感谢老师当年的教诲。而他的父亲,因为解决了儿子这个后顾之忧,事业更上了一层楼。
    杨水旺说,这个特别的故事,影响了他后来的整个人生。尤其影响了他后来的教育理念。
    由此,他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孩子的问题。因为,一个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拯救了一个孩子,实际上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作为被拯救的孩子,一旦他的问题解决了,他一生的理想也就形成了。

 

故事二 

“尊重”
让孩子勇于担当
   

 

     “两代之间,肯定有隔阂。但是,如果能找到一个连接彼此的桥梁,沟通就会变得顺畅。而感动就是一个直指灵魂深处的方法。除此之外,就是尊重。”
    说到这里,杨水旺又说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今年夏天,儿子参加高考,由于发挥失常,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面对儿子即将入读的某学院,杨水旺跟儿子说:“你现在的这个分数,如果我去疏通一下关系,不违反规定,也能上另一所大学。你的意见呢?”
    儿子摇摇头:“这是我自己考的,再不好,我也要走下去。因为这是我自己的路。”
    后来儿子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奶奶。老人非常支持孙子的决定。奶奶还特地打电话给杨水旺,嘱咐他要让孩子自己去发展,不要干涉孩子的决定。
    杨水旺非常感慨。他说:“我父母大字不识一个,却能如此通情达理。再想想,这些年来,父母对我们兄弟几个的一贯支持,我觉得自己更没有理由反对孩子。”
    于是,孩子填报了自己考上的大学。
    第二天,孩子立刻就变了,妈妈炒菜,他在一旁剥蒜;吃完了饭,他迅速地把碗收下去,洗了。往日一直沉湎于网络的他,也很少上网了。更令杨水旺感到欣慰的是,儿子还学会了察言观色,只要父母咳嗽一声,他赶紧就问,是不是病了?如果父母脸色不太好,他就会问,是不是遇上什么事了?自己能否帮上忙?有一次,杨水旺去超市买日用品回来,车刚到楼下,儿子就下楼来接他了。杨水旺心里非常喜悦,他乐滋滋地想:这小子,这么快就下了楼,说明他心里一直在想着父亲什么时候回来。
    现在,家还是那个家,人还是那个人,但,比起以前任何时候,这个家都更加和谐。而责任感也让儿子意识到,他个人的生命不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和亲人们。那一刻,作为父亲,杨水旺相信,儿子终于长大成人了,因为,他终于勇于担当了。
     
记者观察

    于细微处见真情

 

    由于长年跑学校,印象中,校长们总是风风火火、日理万机,但是,杨水旺似乎有所不同,他的神情始终笃定沉着,说话也总是温文尔雅、慢条斯理,似乎一切皆在胸中。当记者夸他神清气爽时,他却炫耀自己有一个超棒的校长助理团队;当记者忍不住为他的孩子们取得的成绩惊叹时,他却夸奖学校的老师多么神奇,甚至“吹嘘”老师们有能掐会算的天分。
    比如,他这么夸学校的体育老师:“他挑选出的孩子,跳高就是跳得高!不服不行。”
    正在这时,学校办公室主任进来请示杨水旺:“校长,明天降温,最近也有些孩子拉肚子,可不可以把孩子们的牛奶改成热食?”
    办公室主任脸上一片红疙瘩,她难为情地解释说:“昨天检查消防器材时,灭火器的干粉不小心地飘到了脸上。”
    杨水旺得意地指着自己的办公室主任,说:“都是我的好帮手。”
    当然,作为学校掌门人,杨水旺的眼力也非常了得。有一年夏天,一个体育老师在操场上训练学校的鼓乐队,隔着200米的距离,他居然看清老师被汗水浸湿的内裤的颜色。“老师们真的很拼命,很辛苦。”言语里全是骄傲和体贴。
     孩子们也喜欢杨水旺,我们参观学校时,正值课间时间,一个孩子经过时,顽皮地伸出小手轻轻地扯了一下校长的衣襟,然后“咯咯”笑着、迅速、欢快地跑开了。而他,则情不自禁地抚摸了一下身旁的一个半大小子的小脑袋。
    “校长,在您看来,什么是好的教育?”我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好的教育应该是一生有用的教育。就是激发孩子的自我驱动和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敢于竞争,富于创新,善于协作,乐于奉献。”采访的两个小时里,杨水旺第一次慷慨激昂地回答。
    眼下,有一件事既让杨水旺感到欣慰,同时也让他感到些许的为难。原来,火眼金睛的老师们发现了一个秘密:那些入队时由校长亲自戴过红领巾的孩子,在后来的成长中,表现得更优秀。于是,老师们希望,借校长的一双点石成金的妙手,能多给自己班上的孩子戴红领巾。
    “要真是有这个效应,我愿意给每一个孩子亲手戴上红领巾。”杨水旺若有所思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