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突然被一阵孩子的哭吵醒。拉灯眯眼一看:2:50。哭声来自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他边哭边请求。请求的话,叫我听了心碎,他说:“爸爸,再给我一个机会吧!”虽然是哭着说的,但一字一句的很清楚,声音克制得令人揪心。
然后,脚步声就走远了。始终没听清那个被称之为“爸爸”的男人说了什么。
我没法再睡,于是拽过靠枕,继续读郎咸平的《新帝国主义在中国》。只是,我无法让心安静下来:那个委屈的男孩现在躺在床上了吗?纠结是什么事,他的父母不能原谅他呢?要知道现在可是睡觉的时间啊!
好惦记啊。
为人父母,绝大多数还是非常想给孩子幸福的。这个幸福究竟是什么呢?许多父母都很清楚。我曾经问过一些父母:你认为对一个孩子而言,什么是他的幸福。答案非常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快乐长大,享受教育。
实际上怎么样呢?许多父母根本做不到。
我认为,对于一个小孩子,人生最基本的享受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吃饭、睡觉和上学。这三点,对现今做父母来说,要想保证其实也并不难。难的是,许多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有人跟我抬杠,说:有条件的爱也是爱。至少我保证了供他吃,供他喝,还供他上学。否则还要怎么样?
我说,你还要他吃得开心,睡得踏实,上学愉快。
难道不是吗?
对于任何人,吃饭已不再是果腹这么简单的一种生理需要,还是心理或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如果父母总是在饭前,或者吃饭的时候教训孩子,那么再香的饭菜,都不会让孩子产生欲望;相反,如果你强迫孩子一定要“享受”它们,那么,就是一种残忍。这个道理,略懂中医知识的人都不难明白。
我不喜欢有条件的爱。时常看到路边有人逗小孩子:喊我,给你糖吃。孩子喊了,但是拿糖的人还要他再喊。非常无聊的行为。
父母有条件的爱则是:你要听话,否则……
要是孩子可以选择是否出生,我想一定会有许多孩子会这样跟父母谈条件:你必须爱我,不然我有权不出生。但,这个世界是成人的。孩子是没有话语权的。
还有睡觉。看西方电影,经常看到这样温馨的场景,父母在孩子床前读故事,然后道晚安,祝孩子做个好梦。
做个好梦,对于睡觉的人就是最大的幸福。可是,假如你习惯在孩子上床前,大声呵斥他,然后让他哽咽着入梦,那么,除了噩梦,孩子不会再有别的梦。
而上学,通常而言,不是特别孤僻的孩子,一般都不会讨厌上学。因为,学校里有同伴。这对他是个很大的诱惑。可是,如果父母总是为一些小事,在早晨教训孩子,然而让孩子沮丧地背着书包去上学,这一天他都会非常不开心。许多父母想当然,认为孩子去了学校遇见同学就好了,其实并不尽然,如果他心情不好,这一天他都会没精神,而且,去了学校他会更不好受。因为,他在看到其他父母如何疼爱孩子后,会陷入自卑。这是很残酷的事情。
我有几个父母离婚的朋友都告诉我,小时候最受不了的事情,就是去同学家,看到同学父母那么恩爱。这这他们是一种刺激。
我家附近就有一所小学,我经常会观察那些小孩子。所以,我的感受是,一个孩子的性格怎样,父母如何,从他早晨上学时的神情就能轻易地看出个八九不离十。
开朗的孩子,父母关系和谐孩子,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他们的表情总是轻松的,是明朗的,脚步是轻盈的。相反,有一些孩子,你一眼就能看出他们很不开心。他们的表情是木讷的,不神气的,甚至也是不可爱的。行动上更是迟缓滞重的。这时,哪怕有开心的同学扑上来搂住他们,他们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所以,孩子无论有多大的错,千万不要在他上学前打骂他。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有一个美好轻松的早晨对孩子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你能做到让孩子从容吃饭、甜美地入睡,安心地上学,那么至少,你就不是一个坏的父母。你也不必担心孩子将来的前途。
如此说来,好父母也不难做:一、吃饭的时候别训斥孩子;二、睡觉前别打骂孩子;三、早晨上学前别数落孩子。就这么简单!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深刻的意识?因为经历过啊。
我小时候的一个邻居就是这样:每到吃饭,那家的父亲就会以各种理由来训斥自己的小儿子。训斥完,父亲自己端起碗,哗哗地吃饭(实难想象,他刚生完气,如何咽得下去)。更残忍的事是,他还命令他正在垂泪孩子也必须马上把饭吃掉。于是,那可怜的孩子,只得勉强端起碗,然后哽咽着以泪和饭。
到现在我还不能原谅那位父亲!30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去看见他,居然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远远地就绕开他。
后来我们也分析,这位处处找茬的父亲,不喜欢小儿子,是因为小儿子的个性完全不像自己,于是什么都看不惯儿子,就连儿子吃饭捧碗的姿势都看不惯。以至目光一扫到儿子,尊嘴就免不了叨叨。
张爱玲说:“小孩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糊涂。父母都不懂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
后来,小儿子终于也看穿父亲:你不就是不喜欢我吗?那么好,请便。于是,尽量避开父亲。直到小儿子长大成家立业了,父子俩的关系始终是疙疙瘩瘩的。他们之间除了无法改变的血缘外,没有一处是相同的。可悲吧!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我一直觉得父亲不喜欢我,觉得他重男轻女。像所有父母一样,他认为手心手背都是肉,并不承认偏爱谁。可是我心里就是认死理。
其实,我并不在乎父母重男轻女。因为我对唯一弟弟的爱并不比父母少。我在乎的是,父母心口不一。
因此,心里始终就有了这么一个结,父亲只要批评我,我就觉得特别委屈,认为他是不喜欢我才批评我。
有一件事影响我许久。很长时间里,父亲一直认为我挑嘴。因为,我小的时候不能吃青菜,如果强迫我吃,青菜就会卡在嗓子眼里,进出不得,于是干呕不止。父亲见不得我这般娇气,就有些不悦。但是,往往不等他开口,母亲就会立刻母鸡似地张开翅膀护住我:“吃饭的时候不要骂她!”
父亲就不再看我了。
我当然明白父亲的不悦,他认为我们这样寻常的家庭,孩子是不可以娇气的,是要什么苦都能吃的。可是,我居然如此不争气,连一根青菜都吞不下去,完全叫他失望。
直到有一年夏天,我才明白父亲的心思。那一年,唐山大地震,家家户户都在外面搭棚子睡,我们家也在门前搭了一间棚屋。地震过后,父亲就在棚屋原地盖了一间房。那是我已经13岁,又是老大,当然不能袖手旁观了,于是,帮父亲筛沙子、和水泥、递砖传瓦,干得非常起劲。突然,父亲就夸我了半句,他说:“可惜不是儿子……”
我母亲听了立刻回道:“这样的女儿哪点比儿子差了?!”
不过,我是很高兴的:父亲终于承认,我不是无用的女儿。
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可能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生一个没用的子女。那样,他们会死不瞑目。当然,每个父母对“有用”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像我父母,他们的“有用”就是自己能挣饭吃。我很高兴,我做到了。
所以,作为一个孩子,人生最想做成功的事就是:长大证明给父母看——离开你们,我照样可以活!这不是孩子意气用事,而是父母最想要看到的结果。
再来回头说说父母偏爱谁这个话题。因为现在我理解了父母,或者说理解了人。
我这一生,总共只生了黄月亮这么一个孩子,可能我不太有资格说这个问题。不过,撇开父母的角色,从人的个体来说,人一定会有喜好的。即便是亲人之间,你也会有这样的选择:谁更容易接近,谁更好沟通。
想通了这个问题后,我不再纠结父母偏爱谁。作为父母,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养育之爱,这已经天高地厚。作为个体的人,他们有权偏爱谁。要是你拧不清,就会痛苦。
当然,我已学会从中反省自己的问题所在。
前几年,我曾跟母亲有过一次较深入的谈话。这次,母亲终于承认她的确曾经很偏爱我家老二。因为老二聪明啊。比如我妈跟我爸吵架了,老二什么也不说,冷眼观看。而我则跟个法官似的,各打父母50大板。而父母需要的不过是子女私下里,哪怕是言不由衷的一句安慰。可笑吧?这就是我。从小就活得太较真。直到现在,也没怎么改,估计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所以,情商这东西真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学能学来的。
放假前在单位电梯里,一位年轻的男同事站在我身后,突然问我:“杜梅姐,你这发型怎么弄的?”
我哑然失笑,心想他怎么会对女人的发型如此感兴趣。但我还是马上告诉他方法:从两边脸颊旁各捞一缕头发,在脑后用皮筋扎紧,然后翻一下(上下不限)。
他听罢不住地点头,说:“我家小丫头的头发总是扎不紧。你这方法挺好的,又简单,明早试下。”
多好的父亲啊!
只是,不知女儿长大后,是否还会记得这样的幸福。
从某种程度上说,较之父母,儿女更容易忘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