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书《爱我的人请起立》序

(2010-07-22 12:43:54)
标签:

新书

杜梅

儿童文学

校园

分类: 杜梅的书

成长·爱心·教育与批判

      ——关于杜梅的《爱我的人请起立》

                                             李震 翟传鹏

    青少年教育,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它时刻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从教材改革到“诵经热”,民众之于青少年教育的关注与热情,可窥豹一斑。然而,从“祖国的花朵”到金水桥上飞升的气球,少年儿童之于大众视域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群体性形象,甚至只是一关于新生和未来的象征或隐喻,每个鲜活的个体何在?在我们大谈个体、个性、隐私的今天,儿童的独立与个性却似乎始终是被爱遗忘的角落,鲜有人问津。杜梅的《爱我的人请起立》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来反观社会和人生,以一少年在日常生活的见闻与思索来真实再现他们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追求与困顿,探讨个人成长与家庭空间、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与龃龉,文字清新、细腻、冰莹剔透,真情真性饱蕴其中,发人深思、促人警醒、极富教育意义。

    《爱我的人请起立》内含19个小节,通篇故事是连贯的,而每个小节又皆可视为一独立的故事或话题。类似于早期的“流浪汉”小说的体例,作者以主人公大象的视角统领起诸多与当下青少年教育密切相关的命题和故事,这既扩展了文本的容量,增强了故事的丰富性,也使得作品更具当下性与思考力。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因父母工作需要,小主人公大象一直在乡下与祖父母一起成长、学习、生活,后因父母感情的需要——做父母之间感情的“润滑剂”和“消防队员”——而回到城市。城市带给他的视觉冲击是陌生与新奇,带给他的情感体验却是冷漠和无助。他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作为插班生如何与同学相处和交流,如何展示出众的自我,如何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如何应对考试,如何在父母之间虚与委蛇等等,不一而论。正是在这种略显琐碎却又高度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故事缓缓向前推进,而作者的理性思考、批判锋芒与教育意图存焉。

    作者既以小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来推进故事、演绎情感、诉诸理性,文本即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一定的童稚化、个性化与隐私化的色彩。这种“半知不能”的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介于懂与非懂之间的世界。绝不似乡下世界的单纯明朗,城市的生活太繁琐、太复杂、太难于捉摸,成人的世界充满着情感纠葛与危机,同学间的世界亦以家庭地位为纲线,壁垒分明,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尔虞我诈,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与两级分化,这一切在孩子的眼睛里,显得多少有点光怪陆离、不知所措。进城后的大象也如同初进贾府的刘姥姥一样,充满新奇、渴望与焦虑、疑惧。作者也在这其中寄寓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生活究竟会对每一个纯洁的灵魂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一本难以参悟的大书,孩子也不例外。在明净的眼睛与爽朗的笑容背后,孩子们有其自身的焦虑与痛楚,这种成长的烦恼往往是被成年人所忽略的。社会与生活的无形压力使得他们身上已有了幼稚与“早衰”双重叠加的迹象,一如梁漱溟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中国文化的劣根性:幼稚,老衰,不落实,消极和暧昧。在一般人看来,这种似乎是成人才会有的社会焦虑症出现在儿童身上似乎显得不可思议,但杜梅用大象的眼睛透过其遭际清清楚楚地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点。不似格非《人面桃花》中“小东西”在血雨腥风时代中的陨落,也不似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作为个体在狂躁时代的被边缘化与非历史化,当下的孩子既无战乱之忧、亦无衣食之虑,他们理应生活的幸福而快乐,杜梅以大象为例证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猜想,当下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其情感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单调而危机重重的多。

    我们认为,还足以引人深思。 

二 

    我们倾向于将杜梅的这一作品视为一“类成长”小说。不同于普通的儿童作品对一些社会的“阴暗面”心存疑忌,成长小说大抵反映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焦虑、迷茫、躁动与挫折,而社会批判意义寓于其中。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novel of initiation),自其诞生之日起即与教育密切相关。从《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到《汤姆·琼斯》再到《约翰·克里斯多夫》,教育始终成为成长小说绕不过去的一大话题,即便是《青春之歌》也不例外。成长小说一般将主人公由小及大的成长经历囊括在一部著作中,将由幼年的天真无知,到少年的忧愁烦恼,到青年的壮怀激烈,到成年的世故成熟,这一漫长而又波折起伏的过程融于其中,这需要宏大的结构和充裕的素材,《约翰·克里斯多夫》即是鲜明的例证。从这种角度来说,杜梅的写作模式与资源不似罗曼·罗兰,而像刚刚辞世的塞林格。《爱我的人请起立》更像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在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展现主人公成长与精神嬗变的过程。但谁又能言之凿凿呢?大象的生活在继续,以教育为主题,追逐这一人物的成长心路历程,杜梅是极具潜质的。

    大象由乡下而进城以后,他成长的焦虑就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凸显出来。乡村是一个淡泊而又宁静的世界,正如“柳镇”这个名字一样,枝繁叶茂,润物无声,虽有涟漪,却鲜风浪。“大象像一棵小树在柳镇茁壮成长”,捕知了、游泳、偷黄瓜,生活丰富而充实、平静而有趣,充满古典情致。在那里,没人逼他学英语,爷爷奶奶惦记着的是如何让他玩得更高兴。而一旦掉进城市的泥淖,一切都变得截然不同了。生活方式的不同、生活态度的迥异(26条军规),初来乍到的恓惶与类“血统论”的隔膜(小花老师的特殊作业),学习知识与应对考试间的悖论(乌云密布与期中考),通识教育与学有所用间的偏差(信息课和大象上树),更兼之家中始终挥之不去的夫妻冷战阴云,这一切,使得年幼的主人公时时都像一张紧绷的弓一样,处处感到撕裂的痛楚。

    成长中的大象身上集中体现着三种情感缺失:作为留守儿童而导致的父母之爱的缺失,作为转学同学而导致的同学之谊的缺失,作为外来人口而导致的城市归属感的缺失。这三种情感缺失的背后是大的城乡文化的分野。大象勇敢地面对着成长中的种种烦恼与焦虑,以自己纯真而又善良的心去融化坚冰、唤醒清晨,他努力弥合着父母之间感情的裂缝,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心态对待与同学的交往和交流,以勇于探索的精神来寻找都市中硕果仅存的爱(乞讨的母女和老乞丐)。通过其不懈努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虽经波折、略显疲惫却又满载而归的小勇士的形象,大象无形,得道中论。

    孩子的教育之于我们,不止是一个问题,更像是一个难题,因为问题可以有清晰而明确的答案,而难题却鲜有正确而统一的认识。教育不是流水线作业,瞬间的机器压制即可得到合乎标准的模具或零件,它是一个缓释过程,其成效若干年后才能有所体现,青少年教育更是如此。青少年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育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家庭教育是题中之义。青少年教育呼唤着全社会的探索与关注,呼唤着父母的言传身教与情感参与,杜梅用她笔下的文字充分而形象地为我们诠释了这一点。

    杜梅在故事中反复为我们宣示了一个稳定而和谐的家庭环境、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她看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才是孩子们成长的康庄大道,“好家庭就是好学校”,杜梅的观点,一以贯之。在故事的最后,大象的努力使他赢得了同学的尊重与爱戴,同时也使其父母本已渐行渐远身影又重新重叠在了一起,这是作者所希望的,也是读者所期待的,但世事倘这样简单,童话世界不存也。

    这部作品使我们联想到了冰心先生及其名作《分》,从某种角度而言,杜梅的这部作品与“问题小说”有着“神似”的地方,我们甚至可以将这部作品视作杜梅向前辈作家的致敬之作。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概莫能外。由大象的所见所闻,作家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社会的不公正、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外在复杂现实并与儿童单纯心理相较,批判意义蕴于其中。如若说刚转学时,侯立在校长室外久久等待的母女,使我们看到了教育公平的有限度,那么班内座位的调整则使我们进一步看清了商品与权力对学校与教育的戕害;如若说“特殊作业”折射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防范与敌意,那么乞讨的母女和垃圾桶的故事则为我们揭示出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邻家女孩的遭际、胡家圳父亲的盛气凌人反映的是当下家庭关系的紧张和紊乱;而绑匪的出现则折射出部分底层民众生活的困顿与走投无路。所有的这一切,以儿童的视角和眼光表现出来,显得更加真实、丰富、生动。

    对于这种种的不公,文本是有所批判的,在行文中,杜梅的这一立场一以贯之。然而作者在文本中所表达的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却不是针尖对麦芒的,相反,作者始终以一种较为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现实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并以一种无疆的大爱统领一切,显得高蹈大气。

    从自觉擦黑板,到为教室搬来罗汉松,到饲养流浪猫,到为同学修椅子腿,小主人公身上始终流淌着的是一种春风化雨般的爱心,这也正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时代所欠缺的东西。

    在遭遇乞丐父母和垃圾桶事件时,作者态度鲜明:“人这一生很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遭遇困境。所以,当你有能力时,一定不要拒绝帮助他人。有时候,帮助他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她告诉我们:被骗固然不好,同情心的缺失更为可怕。孰轻孰重,泾渭分明。故事也因此留下了伏笔和转机,当大象离家出走、有家不能回之时,正是一个老乞丐,以他的仅有的资源来接济大象,使得小主人公得以渡过难关,并重塑对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自我心性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最为重要,无论外在世界多么的繁芜与喧嚣,爱与互助始终是沟通你我、维系情感的纽带和桥梁。

    文本中流露的这种情感源于作者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坚定的爱的信念。在日渐浮躁和零散化的社会,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读路遥的作品,我们从中读到的是美与伤感,鲜有恨与绝望。在路遥的笔下,即便是形象不好的人物或曰反面人物,也都有其可爱之处,在他的笔下,只有艾丝美拉达式的美神而绝无克罗德神父式的恶魔。我们认为,其根源在于路遥始终深爱着脚下那块贫瘠的土地,深爱着他的生活和周围的人民,他要用生命和真情来为这块土地创作出一部伟大的“心灵史”。用生命与真爱来写作,这是路遥的作品在其逝世多年以后仍能广为流传、振聋发聩的重要原因之一。杜梅也是这样一位用生命和真爱来写作的作家,清新的文笔使真情娓娓道出,细腻传神,大爱无疆。这之于文风日渐粗粝,视暴虐为宠儿、瞒和骗的伎俩取代真情真性的文坛来说,也多少有种正本清源之效吧。 

    作为资深教育记者,杜梅以十多年的一线经验始终在试图为我们诠释并身体力行着一个道理——好家庭就是好学校,这部作品也是这样一种理念的积极倡导与实践。就文本而言,杜梅是成功的,她以简约的文字论证了这一复杂命题。我们也希望杜梅能在今后的文学和家庭教育事业中,都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使我们在享受精神盛宴的同时更好地了解生活、应对生活、认识我们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