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她们,是一种心动
(2010-04-05 10:33:52)
标签:
女性简·爱三姐妹《呼啸山庄》简·奥斯汀维吉尼亚文化 |
分类: 远香近影 |
隔着几十年几百年不断流逝的时光,我常常看见她们的背影在眼前摇曳生姿。不知为什么,这些英伦女子,常令我怦然心动。她们气质迥异,却又都才华横溢。勃朗特三姐妹、维吉尼亚·伍尔芙、简·奥斯汀,以及已经不为人知的纽卡塞公爵夫人(玛格丽特·凯文迪什)。除了纽卡塞公爵夫人今天已被遗忘在大英图书馆尘封的角落里,“勉强维系着自己的生命力”。其他几位,至今名字上依然星光熠熠。这似乎在暗示,人们不会遗忘天才。
勃朗特三姐妹当然是天才。简·奥斯汀也是;至于维吉尼亚·伍尔芙,如果她不是,那么还有谁配得上天才二字呢?可惜的是,天才似乎都难以正常的方式离世。勃朗特三姐妹,没有一个活过40;维吉尼亚·伍尔芙呢,当我知道她在1941年,接近甲子之年,完成了她最后一部的小说《幕间》,再次陷入精神错乱,由于担心拖累丈夫,在一个清晨,让生命永远结束于一条河流时,我是不胜唏嘘的。简·奥斯汀,不过只比勃朗特三姐妹多活了几年,42岁,在她“正当自己才华横溢时死去”(伍尔芙语)。
天才多命短,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有时候,觉得自己有点残忍。我几乎不太相信一个人能将才华进行到底。尤其作家。所以,对于勃朗特三姐妹和简·奥斯汀的早逝,我从来只有惋惜,没有遗憾。作为作家,夏洛蒂不太可能再在余生创作出高于《简爱》之上的作品;艾米莉同样也是,《呼啸山庄》不可能被超越。至于简·奥斯汀,其实能被我们喜欢的也不过是《傲慢与偏见》和《爱玛》。对我个人,《曼斯菲尔公园》也不错。
当然,大作家的二流作品也不是没有价值,至少“它们可为他那传世杰作提供最好的评比材料”。伍尔芙说这话时可能有点揶揄。话虽如此,我们还是宁愿没有遗憾。
约克郡一度成为年轻时的我朝圣的地方。
我读勃朗特的时候,已经是高中女生了。但是,直到高中毕业4年后,我才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本《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祝庆英翻译,单价2.60元。这个价格,也许今天的年轻人会惊讶得合不上嘴,可是我要告诉你:我买到的版本是1984年2月第3次印刷的,书上原来的价格是2.05元,后来大概觉得这本书的价格值得冒险定高些,于是用墨涂了,但是又涂得不够黑,移下来一行,重新定价:2.60元。
至今我还记得,买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快乐得不得了。先是在苏州河边小坐了片刻,然后,兴冲冲地在弄堂里走了好远才想起乘车回闸北宿舍。而原先计划去长乐电影院看立体电影的事,竟然完全忘记了。
那时,看书到通宵是常有的事。那个夜晚,我并没有看正文,只细细地玩味译者的序,然后静静凝视着夏洛蒂·勃朗特小姐的肖像,想象着她的另外两个先自己而逝的妹妹,我突然伤感不止,欲言又止。后来,有那么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梦想竟然是攒钱去约克郡。也不想想,经过几百年的风吹日晒,那座牧师的老宅子是否还在。再后来,终于看到同名电影。当然很喜欢很喜欢,可是,依然有几分失落。因为心里明白,真正的简·爱不完全是电影里这样的,也不完全是书里这样的。甚至,我幻想过要改写结尾:让罗切斯特死去,然后简·爱一身黑衣地回到残存的桑菲尔德。后来,她领养了一个小男孩,取名“罗切斯特”。不过,要是今天我还有兴趣改写,我一定会落入这样的俗套:简·爱和罗切斯特在举行婚礼前,有过一夜情,因此怀有他的孩子。现在,尽管他不在人世了,但简·爱还是感到几许安慰。于是,一心一意地守着孩子生活。
好糟糕的狗尾貂续啊。
可是,我们这代人就是这样读《简·爱》的。
四年前,我的女儿读初二,终于,在我的极力推荐下,她也读起了《简·爱》。读完,她闪着迷茫的眼睛只说了半句话:罗切斯特那么老……
至今,我没有勇气问她啥意思。
生活中,我一向敬畏不动声色的女人,觉得她们忍辱负重,能做大事。不动声色的女人,多少有点铁石心肠般的冷静。张爱玲就是具有这般气质的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也应该是。在我看来,张爱玲的《金锁记》完全可以和《呼啸山庄》媲美。我每回看《金锁记》都会看得鸡皮疙瘩直起,被七巧闹得。因为,简直没办法想明白,世间怎么会有如此人格分裂,却仍能被称之为人母的人!后来,有一次在银行排队,一个也在排队的、已然不再年轻的女人突然对着电话就歇斯底里、一顿发作,全然不顾自己的体面和尊严,那一刻,我仿佛看到曹七巧阴魂再现,鸡皮疙瘩再次惊起。
从那以后,我深感,人间俗世,即便想做个冷眼旁观者亦并非易事啊。
读《呼啸山庄》也是这个令人窒息的感觉。不知道艾米莉当初写的时候,是怎样的状况,也难以想象,她是如何构思希刺克厉夫这个人物的。更不明白,她是如何做到不讨厌自己笔下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的。但是我想,肯定不轻松,耗尽了心血,不然也不会英年早逝。
伍尔芙非常喜欢艾米莉,她夸她:只要打开一条门缝,个人才华就一下全部暴露了。
的确。许多作家,包括许多杰出作家,都是根据个人经验在写。表达的也是“我爱,我恨,我受苦!”可是,艾米莉不是。“促使她创作的动力,并不是她自己所受到的痛苦,也不是她自己所受到的伤害。她放眼身外,但见世界四分五裂、陷入极大混乱,自觉有力量在一部书里将它团在一起。”
说白了就是:写自己(熟悉的)是容易的,写别人(陌生的)才是本事。
不知是巧合,还是别的什么缘故,简·奥斯汀和姐姐卡桑德拉·奥斯汀也终生未嫁。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据伍尔芙猜测,简·奥斯汀很可能恋爱过。
无论如何,爱一次总没遗憾。
与勃朗特姐妹相比,我对简·奥斯汀的作品接触较晚。相反,我对简·奥斯汀的生活比其作品更有兴趣。这是我的庸俗,但我常常会乐在其中。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生活常常比她的作品更生动、鲜活。事实果不出所料。比如,伍尔芙披露说:简·奥斯汀12岁时就已经是个一本正经的小姑娘了。这个不简单的、一本正经的小姑娘,15岁时就写了一本毫无孩子气的小说《爱情与友情》。“其中的讽刺很能打重要害”。
你想不出简·奥斯汀如何嘲笑那些上流社会妇女——那些女人动不动就“唉声叹气,然后一头晕倒在沙发上”。又说:发疯多少回都随你的便,可千万不要晕倒。
我每读到这些地方,都会忍不住哈哈大笑。仿佛我跟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英国上流社会的女人有仇似的。
维吉尼亚·伍尔芙作为意识流作家闻名于世。可是,我认为她的评论和散文比小说更有意思。有时,我们无法从小说中体味哪些是作家的真实情感,哪些是虚构需要。可是评论和散文不一样,所写是所思。不然,就没有另起炉灶的必要,完全可以顺着自己的小说思路,有多远走多远。所以,我异乎寻常地偏爱那些天才作家的评论文章。维吉尼亚·伍尔芙的评论几乎篇篇透着智慧和幽默,甚至善意的揶揄。她习惯作为一个普通作者来阅读,而不是评论家的眼光来审视。这样的态度,既放开了自己,也惠及了读者,我们因此得以透过那些看似“八卦”的街谈巷议,拨去时光的面纱,发现一个真实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