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敏在设计桌前。你也许很难相信,她结婚居然举行了三次婚礼。一次满足婆家要求(东北式),一次满足父母要求(广东式的),第三次,满足自己的要求——西式、全白的婚礼!我不得不承认,她自己选的,的确很美。
哈佛女孩曾敏敏:
我一直在为梦想而努力
曾敏敏身上有着典型的当今年轻成功人士的标志:不满足现状,不断调整自己,不论成功与否,坚持努力。
回想过去,曾敏敏说,这些年来,自己的状况似乎就是一直在收拾行李,从来没有真正安定下来。不了解她的人很难理解,哈佛大学城市规划硕士毕业的她,想要一份好工作还不是很容易?事实上,她的确也拥有过许多羡令人羡慕的工作,如:美国某建筑师事务所、北京某建筑师事务所、深圳大学以及香港瑞士银行等。可是,这些并没有让她停下跋涉的脚步。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回国自己创业。今年1月,由她担任董事长的香港华英教育集团已经在深圳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正式开张,未来的她,希望致力于国际精英教育。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真
曾敏敏的妈妈说,8个字可以概括女儿的性格,一、目标明确;二、行动力快。
抛开这些,记者发现,其实,曾敏敏身上更难能可贵的精神是:激情!而这种激情,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显现出来。
还有,曾敏敏总是对未知人生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始终保持一份昂扬的激情、孜孜不倦地去探寻。
曾敏敏的家,原来在惠州。上个世纪90年代,在惠州市委工作的爸爸,因为工作需要,被调至深圳工作。由于很难适应新环境,已经在深圳工作了半年的爸爸,还是不太习惯,甚至,还萌发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曾敏敏知道后,用那个年龄女孩固有的天真和激情极力鼓励爸爸留下来。她的理由是:发展中的深圳将来一定比惠州好。至于究竟会好在哪里,其实她并不清楚,她只知道,那个自己并不了解的城市一定充满了许多未知的神秘,这令她心向往之。
这时,曾敏敏刚上小学六年级。同年,她也来到深圳,入读荔园小学。第一天上学,妈妈送了她,以后她就自己每天乘公共汽车上学、放学。并且很快就融入了新集体,用妈妈的话说:她的适应能力非常强。
但是,像所有内地转学生一样,曾敏敏也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惠州那时小学五年级才开设英语课程,而深圳三年级已经开设了。英语学习跟不上,怎么办?此前从未上过兴趣班或补习班的敏敏不得不参加了课外英语补习。于是,星期一、三、五下午,每天一小时,补习了四个星期、共12个小时,英语成绩就赶上来了。
从不参加校外各种兴趣班的敏敏,对学校各类活动却情有独钟,总是很积极地主动参与。小到作文比赛,大到演讲,敏敏通通不放过。“我喜欢尝试。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许多年后,说起年少时自己的追求,敏敏依然非常坚定。
然而,不是所有的追求都能梦想成真。
敏敏从小就有北大情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直以来,她不断地努力,希望能以实际行动来实现心中的梦想。父母当然支持女儿的想法,他们知道女儿的心很大,极力成全她,鼓励她去拼搏,但同时,也忍不住担忧,万一考砸了怎么办?于是,妈妈经常给敏敏分析各种情况,提醒她要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
果然,命运仿佛要故意考验一下敏敏似的,高考不久,敏敏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挫折:没考上北大。
机会是给有准备人的
如今,说起1998年的那场高考,曾敏敏早已能心平气和地面对了。可是当年她却不能像今天这般坦然。那年夏天,当得知自己的第一志愿北大国际金融专业并没有录取她时,她陷入到极度失望中。当时,北大来广东招生的老师是父亲的朋友,他知道敏敏一心想上北大,在敏敏没有被录取的那个晚上,他特地打来电话安慰她,说,这次没考上没关系,研究生我们北大再见。那天晚上刚好爸妈都出去了,放下电话,敏敏放声大哭。她说,大概那时自己也预料到,北大于她已是不可能的梦想了。
然后,敏敏来到了中山大学。
敏敏说,大一于她而言是懵懂而困惑的一年。那一年,她似乎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拼命争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二是参加每一个社团的招聘。可是,当一年过去,看到成绩单上高分以及自己所参加社团的活动照片时,她突然感到有些迷茫:这么做是为什么呢?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呢?人生的下个目标究竟是什么呢?困惑中,她不断思考着。
这时,敏敏遇到了中学和大学都在同一个学校的一位师兄,而这位师兄正在准备留学。受其影响,敏敏几经考虑,最终决定,趁年轻,自己也要出国看看。
敏敏是这样的人,目标一旦选定,就会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于是,她开始了紧张的GRE和托福考试复习。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怠慢学业。当时,她所在的系,有一个规划项目,敏敏非常想参加,但这个项目只有博士生才能参与,而敏敏只是一个在读本科生。幸运的是,当她找到这个项目的负责老师、著名学者和博导闫小培(闫小培女士现任深圳市副市长),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后,闫小培老师接受了她,这使得她此后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见识;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申请哈佛大学的申请材料,为哈佛大学正式录取她,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此,敏敏的体会是: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选定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不可能”也可能变成现实。
问到如何才能保持一颗永远向上的精神,曾敏敏坦白,自己从小就喜欢和年长、优秀的人交往,生活中,也非常向往美好的东西。在不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后,总会情不自禁地萌发挑战下一次的想法。这似乎成了习惯。
曾敏敏说:“并不是每一次挑战都能成功。也会有失败。大学报考北大就失败了。但是,我喜欢不断尝试挑战自我,并不害怕失败。”
当自己的理想和父母的意见产生矛盾时,该如何解决?曾敏敏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就一定要坚持。”
敏敏说,自己跟父母“斗争”最激烈的一次是离开深圳大学。她说,不光是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做法,就是朋友,也不太能理解。他们认为,能在大学工作,是多好的事啊。多少人梦寐以求,你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了呢?!
最终,当敏敏把两份文书交给父母时,父母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两份文书,一份是香港大学博士生录取通知书,另一份是瑞士银行工作的合同。
“坚持自己,并不是乱来。我是有准备的。”敏敏笑说。
说到这里,敏敏说,非常希望跟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一点心得,她说:“父母既然不赞成你的意见,说明他们是有所担心,那么,作为孩子,你就有责任让父母看到你为此所做的努力和准备,这样他们就能减轻对你的担心。”
当我请敏敏给学弟学妹们传授一些学习方法时,她分别说了自己的三个小故事,希望大家能有所启发。
梦想成就未来
初中时,曾敏敏入读红岭中学。那时她的同桌英语非常好,经常受到老师表扬。敏敏很羡慕。于是,敏敏暗下决心,每天坚持把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尽可能地都抄下来,然后放学回家再全部背下来。她的想法很简单,“基础不好,我勤快点还不行吗?”就是这样朴素的想法和略显笨拙的方法,硬是帮助了敏敏。后来,敏敏的英语成绩在班级始终保持在第一或第二名的程度。
敏敏高中是在深圳实验学校读的。由于物理成绩总是不理想,她非常苦恼。后来,她就用一个本子,把自己所有不明白的地方都记下了,平时反复琢磨,不懂的就问人。后来,物理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在哈佛念研究生时,敏敏所学专业是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设计上一直比较薄弱。但是,她相信勤能补拙,不懂就问。再有,她发现,虽然自己在设计上不如同学,但是,在设计理念上并不比人差,于是,她就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这一长处。从此,学习起来,也更有信心了。
采访结束时,我开始打量敏敏公司明亮而宽敞的办公室,我问她,是否有什么话希望带给许多的年轻学子们。她引用了自己去年出版的《十年》里的一句话:“人生是一段容易迷路的旅程,坚强的旅者才能找到心灵的终点。”
希望与所有仍在奋斗中的年轻人们一起,带着梦想,坚强前行。
是的,梦想成就未来。这也是我所坚持的信念。在此也衷心祝愿敏敏:不断努力,心想事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