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校园育儿/亲子亲子家教琴童 |
分类: 好爸好妈 |
——琴童罗维和妈妈余筠华的故事
她是一名普通的小琴童,与千千万万个学琴的孩子一样,每天除了学习,还要练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是,她又不同于普通的琴童,虽然才9岁,却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早熟的她,的确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执着。记者见过不少琴童,可是像她这么发自内心喜欢琴的孩子真的不多。她说,将来自己要做大师。又说自己是音乐的奴隶。还说,自己是为音乐而生。妈妈余筠华证实了女儿的话,她说现在的女儿每天除了长时间地练琴,就连平时的阅读和娱乐都离不开音乐。
这个对钢琴着了魔的小女孩就是深圳市红桂小学学生罗维。
小罗维心中的音乐梦想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她的父母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让孩子走上这条充满了艰险的艺术之路?他们是为了实现自己未竟的理想,还是其他?
为琴而生的孩子
罗维练琴可谓自觉自愿。寒暑假她每天的练琴时间大约在8-9小时,而平时也要4-5小时。就连中午放学回来也会抓紧时间练上近一个小时再休息,根本不用提醒或监督。甚至,她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到近乎苛刻的地步,就连上厕所耽误的5分钟也会主动补回来。
这样的毅力对成人也是一个考验。
记者问罗维:“你真的不羡慕楼下玩耍的小朋友吗?她微笑着摇摇头:“我觉得还是弹琴比较有意思。”清澈的眼睛里,一片纯净。记者又问:“那你刚才弹完《'阿贝格'主题变奏曲》,心里有什么感觉?”“爽!”她脱口而出。那个干脆劲,那个淘气劲,让人不由顿生感慨:到底是个孩子!
也许,这个名叫罗维的小女孩真的是为琴而生的!
5岁那年,因为喜欢,罗维强烈要求学钢琴。妈妈余筠华的第一个反应是:好啊!女孩子,长得漂漂亮亮的,又弹得一手好钢琴,多美的事。再说,还能培养毅力。
可即便是这样,余筠华仍然没有马上给孩子买琴,她在犹豫:万一孩子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怎么办。谁知,从此罗维开始天天缠着妈妈要钢琴,一要就要了一个月。
余筠华提出了条件:“要学就得好好学,就得竭尽全力。并且认定一个目标,永不放弃!”小罗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孩子那么小,听得懂你的话吗?”记者问。
余筠华说:“她可能不完全懂,但她必须记住:凡事不做则已,做则一定要做好。”她还说,之所以自己生孩子比较晚,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不生也就算了,生就一定要好好地把孩子培养成人!给他快乐!给他幸福!
说到这,余筠华话峰一转:“我妹妹看罗维每天练琴这么辛苦,说她可怜,没有童年。鲁宾斯坦曾说过:钢琴就像一个巨人的牙齿,吞噬了无数孩子的童年。但是,我这么认为:快乐的定义是多样的,如果孩子自己认为弹琴快乐,父母何必一定要他去滑滑梯?”
余筠华说,作为琴童妈妈,她的确很幸运,由于弹琴是女儿喜欢做的事,迄今为止,她从未因练琴与孩子发生过矛盾。当然,母女之间也有分歧,不过原因却是对作品的不同理解。许多孩子不想练琴而哭泣,甚至与父母抗争的事从没在罗维身上发生过。
余筠华说,尽管不少行家听罗维弹琴后,都说她的演奏能力超越了她的实际年龄,她仍提醒自己和女儿:脚踏实地地做好今天。至于未来,最好让信念和行动说话。
妈妈也精彩
余筠华的确是幸运的,小罗维发展得比较均衡,尽管平时为了比赛,落下了许多课,各门成绩仍能保持在年级前列。就在近日,她的英文书法和硬笔书法均获得了红桂小学“读书月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初赛的一、二等奖。
可是,余筠华的幸运不是上天赐给的,而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作为妈妈,她实在付出了许多。
目前,余筠华的身份是一位全职母亲。记者早上初见她时,她正戴着围裙推着吸尘器欢快地打扫卫生。她说如果不是记者来采访,此时的她应该在超市买菜。女儿罗维曾在作文里这样描述妈妈:我的妈妈是天使,可是在家里她却要洗马桶、做饭……女儿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天使一样的妈妈,不仅容貌靓丽,事业上也曾取得过非常辉煌的成就。头衔有时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对于有些人,头衔可以更生动地展示出他生命的精彩。诗人、作家、企业家,这些曾经戴在余筠华头上的光环,陪她走过无数辉煌的往昔。
是什么让余筠华在事业的高峰急流勇退、心甘情愿地做一名全职妈妈呢?
“是责任感吧。”
余筠华说自己最初并没有意识这点。那时,她和丈夫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她的美容店生意非常好,忙碌的她,根本无暇照顾女儿,一切全由保姆负责。一天,余筠华意外较早地回到家,从幼儿园回来的女儿正坐在沙发上,小嘴用保姆的方言哼着一首俚俗小调。余筠华听了大吃一惊。那个晚上,考虑再三后,她毅然决定卖掉自己苦心经营了10年且生意一直兴隆的美容店,回家做全职妈妈,亲自抚养孩子成人。“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金钱观,包括养成教育,就在那几年,一旦耽误就会影响一生。即便父母赚了再多的钱,也没意义。”说到自己从商海退出,余筠华神情从容淡定,言语中毫无患得患失。
母亲也是一份事业
眼前的余筠华,身上已经很难看出前企业家的风采,有的只是一个漂亮、谦逊的好妈妈形象。
余筠华坦率地说,刚开始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妈妈,好在女儿的学校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兄弟学校有了什么好经验,哪位专家有了好的家教理念,学校就会马上召集家长们上课。而每次上家长课,余筠华都听得很认真,不停地记笔记,生怕有什么宝贵的经验遗漏掉了。
看她如此津津乐道家教经,记者忍不住问她:“放弃事业,心里真的一点都不后悔?”
余筠华用她诗人的语言回答我:“当我看到自己的诗发表出来,并写着我的名字时,我很满意。当我凭着自己的能力挣到了钱,物业上写着我的名字,我很自豪。现在,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虽然没有我的名字,却凝聚着我的心血,我为此感到很欣慰。因为,母亲也是一份事业。”
又说:“没有妈妈不希望孩子成功,所以,对于罗维,她想飞多高,我就陪她飞多高。”
记者手记
她的“成功”凝聚着她的汗水
为了等着给罗维拍照,我采访完了妈妈余筠华,就在她家的沙发上欣赏起了罗维的获奖证书和奖杯。虽然才学了四年多的钢琴,罗维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2005年,拿了全国“德艺双馨”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今年,先是荣获了全国KAWAI钢琴比赛深圳赛区儿童B组第一名(厦门决赛成绩是第二名,是获奖年龄最小的选手)。之后,又在舒曼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亚太地区选拔赛)中荣获专业组第二名。
11点半多,她微笑着推门进来,换了拖鞋就朝钢琴走去。因为妈妈告诉她:记者阿姨想听她弹琴。罗维先是弹了自己喜欢的莫扎特,然后又弹了舒曼的《“阿贝格”主题变奏曲》。我也曾是一位琴童的妈妈,也曾每天徜徉在音乐的溪流中,所以,一下子就被小罗维那优美的琴声深深吸引住了。这首曲子本是研究生的作业,乐谱长度就达共8页。小罗维的弹奏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舒曼作品特有的深刻和复杂多样的情素。如果不是亲耳聆听,很难相信此时演绎它的居然是一个9岁的孩子!
当一曲结束,小罗维走下钢琴时,额头上的汗水如雨点般地流淌下来,而背上的衣服也早已湿透。
我忍住心痛,对她说:孩子,就凭这汗水,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决不是敷衍,也不是安慰,而是发自内心的祝福!
小罗维仰起脸,笑了!笑得很自信,也很灿烂。
我希望她能一路笑下去,直到梦想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