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邬晓莉: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中)

(2006-11-14 13:57:07)
分类: 好爸好妈

邬晓莉: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中)

 

 

 

渗透,让素质教育惠及孩子终生

 

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吸纳?

邬晓莉对此有着自己的认识。她说素质教育的根本应该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做人,即便他有一身的本事,也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相反,他的本事可能还会对社会造成某种危害。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了老师说学生听的灌输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住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本应是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成了个别或少数人的事。邬晓莉想,这种局面应该可以改变,至少在自己的学校里可以改变。

邬晓莉认为,渗透应该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形式。于是,她在学校里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最受学生们喜欢的是她在广播里与学生谈心。从20045月份开始,邬晓莉坚持每天晚上7时亲自为学生们主持15分钟的《校长寄语》节目,每天一个主题,如《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都是一座金矿》、《坚持就是胜利》等等。她用娓娓动听的声音,老友似的真诚地与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想和人生观,甚至谈身边朋友的生活态度带给她的启迪。这些看似平常却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小故事经常感动着孩子们。孩子们喜欢《校长寄语》这个节目,可是他们不知道,为了这每天短短15分钟的谈心节目,他们的校长妈妈可没少费心思。邬晓莉说做有心人,就是她这么多年来无论从事教师还是校长一职最大的体会。许多看似复杂的事,做起来并不难,但却考验着你的耐心和爱心。

有一期《校长寄语》的主题是《不做没有翅膀的小鸟》。这个故事起源于邬晓莉从新西兰带回来的一只没有翅膀的小鸟模型纪念品。邬晓莉从这只鸟身上心痛地看到了当今某些孩子的缩影,所以,她沉重地告诫孩子们,一只生活在食物充实、没有天敌的环境里的小鸟,时间久了翅膀就退化了。人也如此。当一个孩子被父母宠爱惯了,抗击困难的能力丧失时,他也就丧失了遨游天空的快乐。第二天,许多孩子的日记本上,都写下了这样的字句:不做没有翅膀的小鸟,要做搏击长空的雄鹰!

每周五中午,全校师生会有一个小聚会,师生们轮流上台唱学校广播站的每周一歌。这些歌曲,每周一个主题。有爱国系列、友情系列、红色经典系列以及父母喜欢的老歌系列等。每一首看似寻常的歌,都有其深刻的用意。期中考试其间,为了给同学们鼓劲、加油,每周一歌选了《阳光总在风雨后》;考试结束后,为了安慰某些未能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每周一歌又选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学校每月还开展了各类评奖活动,师生都有份,学生有“爱心大使”,老师有“快乐使者”。邬晓莉说,这就是渗透的力量。每个人都参加,每个人才会有所期待。

 

生命的差异,需要尊重和理解

 

与邬晓莉交谈时,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每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的精彩,人要学会尊重自己,接纳他人。在美国进修时,学校旁边有一个高尔夫球场。没事的时候,邬晓莉的目光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被吸引到那片绿色的草坪上。因为在那里,剪草工人们总是一边快乐地吹着口哨,一边很开心地干着活。平时为他们开车的大学毕业的司机也很让人难忘:每到一个目的地,车上的人下车了,他就拿出一本书静静地读。邬晓莉对此很感慨,她说,什么是享受生活,这就是啊。还有一个人更加印证了她的感慨,那就是加洲大学洛山矶分校的一名侏儒门卫,这名身穿制服的侏儒每天如一日地对进出的每一个人都面带笑容、快乐地打着招呼。剪草工人、大学生司机以及侏儒门卫的人生态度,就是欣赏自己,享受生命的快乐。邬晓莉说,欣赏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尊重。

还有一件事,也让邬晓莉感触颇深。在美国一所学校的特残教育班听课时,老师这样介绍班上的残疾孩子,说他们是上帝咬过的苹果。是上帝特别宠爱的人。邬晓莉感慨道,这样做,不仅使孩子们从小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疾有了正确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人虽然是不一样的,但同样都能拥有快乐。心理上的认识成熟了,当然就能坦然地接受别人好奇的目光了。她说:“这恐怕也是我未能从那些残疾孩子的脸上看到一丝自卑的主要原因。”

受这件事启发,邬晓莉回国后便安排学校的孩子们定期去深圳元平特殊学校以及孤儿院,与那里的孩子联欢,交流。同时,还把元平特殊学校的孩子邀请到学校来参观交流。第一次去联欢时,孩子们都被元平特殊学校的孩子的绘画、陶瓷和手工才能震惊了,他们发现,那些精美的作品一点也不比他们做的差。

在孤儿院联欢时,孩子们的感触更深。仅仅短短的几个小时相处,孤儿们已深深喜欢上了他们。临走的时候,孤儿们纷纷抱住他们,有的甚至还爬到了他们的身上用腿夹住他们的身体不肯下地——“舍不得放哥哥姐姐们走”,孤儿们流着泪说。

回来的路上,同学们都很沉默,心情也很沉重。当然,心里也思考了许多问题。通过与“特殊”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们学会了对生命差异的尊重和理解。

邬晓莉自己曾长达6年地助养了一名残疾女孩,直到后来女孩被领养。6年来,邬晓莉除了资助女孩的生活费,还定期给她买玩具、衣服、学习用品,节假日还常常把女孩接到家里来跟自己的女儿一起玩。后来,邬晓莉又捐助了3名湖南浏阳的失学儿童。“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只要有能力,就要做得更深入更实际一些。”邬晓莉这么要求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