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下)
——教育专家关鸿羽论养成教育
本报记者/杜梅
支你一招:
如何把习惯培养坚持下去?
关鸿羽曾经考察过20多个国家,经过对比,他认为,中国孩子的习惯普遍存在着“六小”问题,既:小霸王——任性独霸,在家里大人得听孩子的。小懒虫——懒得不得了。美国孩子平均在家劳动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我们中国只有0.2小时。小馋猫——吃东西跟着电视上的广告走。小孩要吃最原始的物品——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但是现在孩子吃的都是包装的、带添加剂的,结果是偏食、厌食的比较多。小强牛——孩子为什么这么倔?原因就是太娇惯。假如家长比孩子还倔,孩子还能倔吗?小磨蹭——磨磨蹭蹭。小马虎——马马虎虎。
关鸿羽说,造成中国孩子“六小”问题较普遍的原因,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停留在“口头上说得多,只有认知而没有行为习惯”有关,这样的教育其弊端就是知行脱节。那么,如何做到知行一致?如何把习惯培养坚持下去呢?关鸿羽认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言传身教最具有教育作用。关鸿羽还给家长们支了四招:一、持之以恒。只有天天坚持、天天检查,到第六个礼拜的时候,才能形成习惯。二、训练要严而又严。也就是说不能妥协,是怎样的要求就必须做到天天都要这么做。三、重视第一次。第一次没有抓好,以后就形成了习惯了。四、训练要检查,要有纪律的制约。有的家长要求特别多,提完了就不管了。而正确的方法是:要求不必太多,但提问了要求之后还要落实、检查。
“另类”观点:
好孩子不都是夸出来的
关鸿羽不赞成一味夸奖孩子。他认为,教育孩子应多赏识、多表扬,但是过多的、过分的无缘无故的表扬,不仅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骄傲自满——认为自己什么都好,没有任何的问题;不适应社会——孩子最终总是要走向社会,而真正工作时不可能总是表扬你;心理承受能力低——不能批评,一批评就生闷气,甚至离家出走、自杀。
关鸿羽的观点是,建立孩子的是非观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正确对待和反思自己的问题。孩子成长如果离开了批评、挫折,将很难成人。然而,批评要有,但要少用,慎用,用时还要讲究艺术。
究竟该怎样批评孩子才有效呢?关鸿羽强调说,家长首先要明确批评孩子的目的,明白批评孩子不是为了自己撒气,不然的话,自己的气是撒了,但是孩子却没有教育好。其次态度上要严肃、真诚,不能粗暴,否则孩子会认为你是在存心找茬。其三要一分为二,不能全盘否定。其四,选择好批评的场合、地点,掌握好批评的时间。尤其吃饭和睡觉的时候千万不要批评孩子。吃饭时批评孩子容易生病,睡觉时批评孩子休息不好,神经也容易衰弱。另外,批评的时机也很重要,人在心情平静的时候,更容易接受意见。如果同样的错误批评了孩子两三次都不改,可能批评十次也不会有用了,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换一种方式。最后要注意的是:不要逼孩子当时表态,要允许孩子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有的孩子你跟他谈了五次话,他都没有变化,可是,过了两三个月,他突然明白了。所以,要给孩子反思的时间。
温馨提示:
校访要定期,家校要一致
关鸿羽建议家长,最好能一个月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一次,了解一下孩子和学校教育的情况,比如,最近学校开展了什么教育活动,老师给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最近孩子有什么倾向,假如最近厌学的比较多,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厌学的情绪等等。
通过校访,在教育孩子的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与学校一致。教育方法很重要,所以,家长进行校访时,应虚心向老师请教、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老师学过教育、学过心理学,教育的孩子多,什么孩子都见过,而我们一辈子才养过一个孩子,所以向老师请教好处多多。最后,关鸿羽建议家长,经济条件允许,订一份报纸、买两本家庭教育的书非常有非常必要,因为建设学习型家庭,父母首先要学习家庭教育理论。
精彩语录
▲孩子提十条要求,最多只能满足七条。
▲光有爱心不行,爱心还要加上狠劲,才能持之以恒。
▲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可以主宰民主,也就是能管孩子一辈子。
▲一个没有受过批评、挫折和委屈的孩子很难成人。
▲塑造孩子易,改造孩子难。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不要使用语言的刀子,不要向孩子人格开炮。
▲教育孩子,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小时要严,大了要宽。
关鸿羽简介: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现任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教研室主任,中央教研所兼职研究员,兼任北京普教研究所副所长。代表作有《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提高智力的方法》、《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教育方法论》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