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影响我们正确判断的想法
误区一:孩子有病,与己无关
孩子有了心理问题,家长总是回把教育和拯救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心理医生或他人身上,把自己完全排除在外。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治疗孩子精神疾病,都是和家庭一起治疗。弗洛伊德告诉我们:家长是最伟大的心理医生,爱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家庭是影响孩子最早、也是最持久的心理环境。家长完全可以做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医生。我们无力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拯救自己。心理医生能唤起的只是孩子或家长心中潜在的、被灰尘遮盖住的力量,而真正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他人,而是自己本身。
误区二:习惯头疼医头
一些家长不注重生命的教育,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不出太大的纰漏,就可以百分百地放心了。有的家长习惯孩子有了问题后,才找孩子谈心。其实,好的方式应该是,随时随地地关注孩子。还有的家长解决孩子问题简单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不但掩盖住了表面问题,深层次、心灵的问题也一并忽略了。而完美人格,与学业成功同等重要。
误区三:爱是有条件的
一些家长会情不自禁地以爱的名义来伤害孩子。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爱是有条件的。孩子表现好,我就多爱他一点,孩子表现不好,我就把爱收回来。真正的爱,不应该有条件,不是“软暴力”,也不会咄咄逼人,更没有威胁。否则,你的爱会让孩子感到沉重和不堪重负,孩子会因这沉重而感到惭愧和自卑。
误区四:幻想点石成金
一些家长以为,家庭教育存在着点石成金的奇迹。其实,这是一个虚幻。如果真的存在点石成金,那么孩子的”病“,可能就不是病,而只是一种情绪了。
误区五:发育期=青春期
许多家长混淆了孩子的青春期与发育期。实际上,发育期并不等于青春期:发育期只有5年左右,青春期则长达10年。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家长在思想上忽略了对孩子青春期的重视。
3总有办法走进孩子的心灵
贴士1
要想和孩子走近,服装也是一个道具。孩子都希望、喜欢自己有一个干干净净、什么时候看着顺眼的母亲。因此,当你和孩子的距离拉大了,你不妨先从改变自己的着装开始改变自己的内心。
贴士2
当孩子有“病”,家长是第一“患者”。若想医好孩子,先医好自己。自身改变了,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反过来影响父母,这个关系是互动的。期待别人改变,是对自己撒谎。
贴士3
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重复无效的办法。说白了,这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亲子间的沟通方法不适当。因为,在父母看来正确的东西,孩子不一定认可。如果你认为青春期的孩子难以对话,是你看不到,孩子在变,你自己也在变。所以,要想收听到孩子的心声,必须调整好亲子间对话的频道。
贴士4
父母不能仅靠本能爱孩子。本能爱孩子,爱就会变成溺爱,而溺爱的弊病是没有了距离感,没有距离感就没有了理解的空间。
贴士5
不要在孩子失落的时候,对孩子穷追猛打。不要在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找孩子谈心,谈心应该是随时随地的。
贴士6
注重孩子的有效倾诉,当孩子跟你说话,要专注地看着孩子,放下手上所有的活,不带一切评价;允许孩子有情绪,避免把孩子看成问题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更看重他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切记: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就学不会呢?等等!否则,负面的期待一定能达成。
精彩语录
▲人都有灵魂的黑夜。在这个黑夜里,他会消极,也会沉沦;他会恐慌、寂寞和焦虑,甚至还会崩溃。这时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握住他的手,给他力量,告诉他,你与他同在。
▲一个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协调的人决不会和社会作对,也不会和父母作对,更不会和自己作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