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消亡的古文明,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属于哲学思维方法。至于是哪三点,还得斟酌,还得交流。我认为可能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与我们的传统理学有关。中国哲学是建构在基本“同”之上的哲学,且这个“同”从形态上生发,属于有了形而上的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先哲们杰出智慧的反映。中庸理论和仁义理论的核心都是以“同”为基础的,可他忽略了人类的个性,忽略了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利益圈,将“同”扩大化了,绝对化了。但有了“同”之理的指导,就有追求文字“同”的意向,秦始皇统一文字也就水到渠成,不会产生任何障碍。
其次,与封建集权有关。最基本的“集权”是合理的,能实现最基本的“同”,统一就得以“同”为条件,如军队,如法制,如货币。但古代中国将这种“同”用得过分了,统一过头了,将“同”变成了自己和家族利益的权力,皇帝老子的观点不论如何荒谬,臣子臣民们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实际上,这种“同”已经偏离了“同”的本质。本来它强调的是基本的同一性,帝王世袭制就是以家族利益为核心的,他的政令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代表普遍的(国家)利益,而是代表家族的利益或自身利益或朝廷利益。个人意志或局部意志,与全民意志或全国意志本质上是不同的,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全民,将个性替代了共性,自然是荒谬的。但话又说回来,封建集权确实又有利于文化的延续,尤其是我们的伦理文化的延续。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伦理强调的是君君臣臣,它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故所有朝代都重视这种伦理的宣传。即便是元朝,由游牧民族统治,到后来也不得不重视这些汉文化,因为对他们具有正面意义。
其三,与倚杖农耕封闭的生存方式有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农耕文化的特点。由于注重了永久式的居住,安居而乐业也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选择。要在某地生存下来,就必须与乡邻和睦相处,还必须有仁义之心,中庸之为。即便一些人要替自己着想,也得打着仁义的旗号。对朝廷的这种文化宣传,民众自然觉得有其正理,以致于代代相传而不竭。与外界的交往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核心还是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远离世界,远离地中海,文化的渗透几乎不存在。
我为何要从这三个方面总结?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文化原因、体制原因和生存(经济的落实形式)原因,而这三个原因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
余秋雨先生将文明没有中断也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不喜欢远征。其二,不喜欢极端。其三,不喜欢失控(一说“不喜欢无序”)。这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毕竟属于芝麻蒜皮的事,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讨论一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