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直接投资己为国内国外经济学术界、企业界以及众多中介机构(如全球四大会计师行、投资银行界以及众多管理咨询公司)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以及重要的业务机会。
并购潮流中的中国企业类型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对外并购不外乎出于以下两种战略考虑:
第一,为了满足中国日益扩张的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对于战略资源的渴求,而这种类型的对外并购往往带有浓厚的政府背景和政治色彩。2004年中国的原油进口已排名全球第二位,而中国大部分进口原油均从中东地区入口,由于近年来中东局势持续紧张,迫使中国积极关注在中东以外的其他产油地区的开拓并保证原油战略资源的重要性。由国有三大石油公司牵头的对海外石油天然气战略储备的追求可以说为中国企业的对外兼并收购战略资源的一系列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这类战略资源的收购已演变进化到通过较为成熟的兼并收购手段,积极利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并拥有良好监管操作环境的资本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战略资源或控制拥有这些战略资源的现有收购目标公司。
关于战略资源的收购往往由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来主导完成,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收购目标公司所在国家可能会涉及种种有关国家安全、政府利益以及公共意见等多方面的影响和顾虑。这些问题在最初设计收购方案及收购结构的同时,就应该和富有国际并购经验的中介公司(如投资银行、法律顾问、跨国会计师行、公关公司等)一起策划,充分评估由于潜在收购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务求通过全面合理的收购方案来尽量合理规避这些非商业或经济风险,从而适当减少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对于这些非经济或商业风险的充分预估和积极规避也可以间接地反映最终收购价格是否合理,使收购方避免盲目投入过高的收购代价而带来的投资不尽如人意而且投资回报率长期偏低的问题。据我们了解,近来在许多涉及战略资源的跨国兼并收购中,出售方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期待一个或几个中国公司的积极参与,而这样的期待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出售方的要价,造成未先竞标则已抬价的不良局面。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日本企业在198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对于能源、房地产业高峰期的大举投资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不但未能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反使日本企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第二、我们看到更多以追求先进技术及国外市场为目的的跨国兼并收购。对于先进技术的追求往往是和占领国内或海外市场为最终目的相辅相成的。中国的制造业综合优势如何能和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技术和服务相结合,将是新时期中国企业界考虑的重要策略问题。
中国2001年加入WTO,一方面加速与世界市场接轨;另一方面,亦为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走出去”投资并购策略埋下伏笔。随着中国逐步开放市场从而引入实力雄厚并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外竞争者,国内企业亦迫切希望能洞烛先机,积极透过对外兼并收购来主动追寻先进技术和国外市场,以增强企业本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TCL是一个典型代表。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上海汽车是另一典型代表。
另外,国内某些行业如家电、制鞋等已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如果仅在国内市场竞争,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支撑,因此“走出去”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市场通路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策略选择。对外投资以何为主?
根据国际知名的财务数据公司SDC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中国过往3年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方面,但对制造业的投资已出现强劲的上升势头,很多市场人士估计未来以追求先进技术及国外市场的兼并收购增长将会高于以保证战略资源供应的兼并收购,其中原因之一是后者的收购方案一般牵涉较大的政治风险。
大部分跨国收购自然资源的中国企业均为国有企业集团,进行收购或投资时一般会被收购资源所在地的当地政府或民众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视为具政治色彩的其他国家占有该主权国家资源,有关收购可能会受到来自当地政府或民众各个利益层面的压力。另外,全球范围内自然资源毕竟相对有限,何况大多数可供收购的优质自然资源多集中于大型跨国企业,所以中国企业能够完成的具有影响力的战略收购在数量上和以追求先进技术及国外市场的兼并收购相比将比较有限。
从另一个角度看,以追求先进技术及国外市场为目标的兼并收购中民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多,亦较明显地以商业利益为收购出发点,所以这类并购活动受政治及其他非商业和经济因素影响较少,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
国际私募基金的角色
国际私募基金在过去几年无论从产业规模、交易频繁程度还是退出机制的逐步完善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从某一程度上促进了全球跨国并购交易的完成。全球私募基金的数目已超过2700个,投资者已投入的私募资金已从1990年代初的100亿美元快速增加到目前的1600亿美元。2004年更是私募基金表现卓越的一年,亚洲的私募基金年度投资额已达到106亿美元,当中投资于中国市场的金额约19.5亿美元。
我们观察,不少欧美知名的私募资金在实际操作上有所突破,他们通过友善或非友善收购(即敌意收购)来收购他们认为有极大产业整合机会和增值可能的公司,通过收购控制权,大幅调整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并积极创造新的业务机会,并积极充分利用大幅减少成本的机会。一旦市场觉察到公司有明显的业务收入、成本和现金流的改善,公司的潜在价值也为资本市场所充分认同,并会得到大幅提升。由于私募基金最终在一定的投资年限内是需要套现的,这同时也为中国具有实力的竞争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战略收购机会,尤其是日益强大的民营企业。
如果眼光超前一些来看,中国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是否可以积极寻求与这些欧美知名的私募基金一起合作的机会,在自身所处的行业中,在全球范围内来寻求收购目标公司,积极整合从原材料供应至市场通路的横跨两个终端的完整产业价值链。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好的学习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