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不禁要问,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究竟是为了什么?跨国并购还在进行,数量越来越多。90年代,跨国并购增加了五倍,经过短短一段平静期以后,现在又有强劲回升之势。
据研究公司Dealogic统计,今年第一季度,跨国并购交易总额达到75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比较引人注目的个案有,佩尔诺•理查德集团(Pernod Richard)建议以1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饮料竞争对手“联合道麦克公司”(Allied Domecq),IBM以17.5亿美元价格,将其个人电脑部门出售给中国最大的个人电脑企业联想。
跨国并购的三大理论根据
学术研究显示,收购海外企业,有三方面理由。第一,这类交易能让企业更快、更容易地进入海外市场,省掉在海外另起炉灶的过程。收购企业买来的不仅是正在经营的企业,而且把当地人熟悉的品牌也一道买了下来。倘若存在贸易壁垒,收购或许也是进入新市场唯一方式。
第二,从理论上说,国际多元化能够维持现金流稳定,使得收购公司在金融市场看来风险较低。理论上说,这能够降低资金成本。这一点事实上有没有实现仍是个问题。
第三,扩张进入海外市场,能够增加企业规模,使得企业能够利用其无形资产(例如专业知识和业务流程)和技术。这些都足以形成高管可以夸耀的“增效”(synergies),他们用“增效”来解释几乎所有交易。
这些潜在效益说明,为什么海外买家的出价平均高于国内同行。海外买家这种出高价的倾向,在企业融资界称为“跨国效应”(cross-border effect),这种效应记述甚多。
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 University)金融讲师乔•丹伯尔特(Jo Danbolt)发现,英国并购目标企业的股东从跨国交易中的收益,显著高于国内并购所产生的收益。外国买家不但出价更高,而且更有可能以现金方式支付。
理论上没错。企业有比较靠得住的理由从事海外收购,在有些情况下,也有理由比国内买主付出更高价格。但是跨国并购不欢而散的故事时有发生,这也得到了学术研究的支持。
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考克斯商学院(Cox School of Business)的萨拉•穆勒(Sara Moeller)和匹茨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卡兹商学院(Katz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的弗莱德瑞克•施林格曼(Fredrik Schlingemann)教授对1985年至1995年间的4,430宗美国企业并购案进行了研究。他们调查了股市最初对并购的反应,然后调查了收购企业长期的运营业绩。结论中毫不含糊地说:“美国收购者跨国收购无论是股票价格还是经营业绩,都比国内并购差很多。”
须知,国内并购的业绩也并不出色。大部分学术研究显示,平均来说,并购有损于价值。在实现价值创造的个案中,增加的价值通常也是流向被收购公司的股东。穆勒和施林格曼教授发现,跨国收购的业绩,比表现平平的国内收购更低。
杨百翰大学(Brighham Young University)的埃尔文•布莱克(Ervin Black)、阿肯色大学的托马斯•卡内斯(Thomas Carnes)的托马斯•杨迪克(Thomas Jandik)也得出同样结论。在对361宗美国企业成功收购外国企业案例的研究中,他们说:“从大部分例子上看,美国企业通过收购外国目标企业而实现扩张,似乎是一种价值破坏行为。”
跨国并购的两大失败原因
因此,海外收购也许在理论上说得通,在实践中却通常失败。收购者或者很难对目标企业准确估价,或者难以实现预想的“增效”。
在估价问题上,由于会计标准的不同,收购者很难了解目标企业潜在的业绩状况。如果缺乏准确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数据,再好的会计师也会失误。
“国际会计标准的不同,不管是造成赢利估计偏高还是偏低,都会给报告中的赢利数字增添水分,使人们很难进行准确的财务分析,”布莱克教授、卡内斯教授和杨迪克教授说。在国内收购上,针对这种不确定性,收购方的对策是提供股份。这让目标企业的股东和经理受到激励,愿意把事实都找出来,摆在桌面上。但是在跨国并购中,投资人通常不大愿意接受外国公司的股份作为支付方式。收购企业只有付出现金这一个办法。
即便潜在的增效能够准确估价,收购者还得把这价值给发掘出来。在有些国家,机构组织和法律法规框架对管理层的行为加以限制,价值的发掘可能就比较难了。因此,进入欧洲的美国企业发现在英国降低成本要比在德国容易,在德国,要是涉及削减工作,事先得进行广泛的咨询。
事实上,穆勒和施林格曼教授发现,如果目标企业所在国家资金市场受限制,美国买家的收益最差。唯一例外的是英国,尽管股东和管理层的机构气候友善良好,美国收购者所得回报依然很差。
即使机构的组织架构是良性的,管理层还必须解决商业文化习俗的差异问题。收购者只有适应在新环境下工作,才能够充分发挥收购后的增效。而适应新环境是个漫长过程,很有可能要花费多年时间。
管理层为何热衷跨国收购?
有这么多不利于跨国并购的证据,为什么企业还是趋之若鹜,继续在海外寻找一些现成机会呢?
代理冲突(agency conflict)可能是部分原因。按照代理冲突观点,高层管理者(代理人)渴求权力和地位,因此,会做出不符合股东(委托人)利益的事情来。
海外收购能够产生喷气机旅行的光环,这对好大喜功的管理层来说,要比国内收购更有吸引力。
让人不解的是,尽管已努力解决代理人冲突问题,将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与股东长期利益挂钩,跨国收购活动还是红红火火。显然,我们需要更多研究。
与此同时,长期深受海外并购之害的苏格兰电力公司股东应该知道,遇到这种遭遇的不仅仅是他们,或许只能让他们得到一些安慰。
前一篇:韩国shooter的人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