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台电视剧《卧薪尝胆》刚刚播映完毕,虽然对故事情节与结局都很熟悉,但我还是饶有兴趣地看完了这部片子。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吴王夫差的国际化战略问题,夫差欲雄霸天下,那么就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采用火并的战略,直接将齐、晋、楚、越等各诸侯国一一消灭;二是采用武力“收购”的战略(用“收编”或“收服”更确切些),即不消灭诸侯国,而是威慑各国臣服,归属吴国。前者成本高、风险大,因为吴国不像后来的秦国那么强大,没有实力消灭其他诸侯国,因此只能采取成本低、风险小的收服战略。
  
当吴王打败越国之后,就面临一个两难选择:一是杀掉勾践,毁其宗庙,让越国彻底从历史的版图上消失,但是勾践已经臣服,如果杀掉他就起到很坏的示范作用,其他诸侯国王看到既然臣服会被杀头,那么就只有拼死抵抗一条路了,这样就会逼迫吴国采用火并的战略,而这恰恰是吴王要极力避免的;二是如果不杀勾践,相国伍子胥已经看出越王勾践很有野心,保留勾践和越国无异于养虎为患,给吴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在这个两难问题面前,雄心勃勃的吴王夫差权衡利弊,为了保证“收购”战略的顺利推行,只好将越王勾践保留下来,结果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趁着吴王“收购”其他诸侯国的机会卷土重来,一举消灭了吴国。
  
历史事实证明,吴国采用“收购”战略推行国际化彻底失败了。吴国当时的处境,与现在中国很多急待国际化的本土企业很相似。中国本土企业由于自身技术实力弱小、品牌影响力轻微,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与很多强大的竞争对手火并、争夺市场空间,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中国真正有实力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首推华为,华为走的是技术创新战略,显然华为模式是绝大多数本土企业无法模仿的;其次是海尔,海尔采用品牌销售战略,依靠自主品牌打入了美国市场。海尔模式至今也没有一家中国家电企业效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海尔品牌在美国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其美国业务至今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于是,聪明的本土企业发现了“跨国并购”这个法宝,通过收购可以获得人家成功的技术、品牌和市场,一夜之间就可以实现借船出海、暗渡陈仓的妙计,听起来真是美不胜收。一时间本土企业硝烟四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跨国收购热。
  
然而,吴越争雄的结局告诉我们,收购从来就是一枚有毒的果实,看上去很美,吃下去可能消化不良,甚至中毒而亡。心甘情愿被收购的国外企业,要么就是经营不善、面临破产的企业,要么就是在某个业务领域走到了穷途末路,不再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企业。收购这样的企业,基本上属于一场赌博。TCL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近年连续发动3次并购战,包括收购施奈德彩电、汤姆逊、阿尔卡特手机,结果全部失败,连连亏损,差点让TCL集团从此一厥不振。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是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目前来看,联想完成收购后还没有出什么乱子,并且连续几个季度实现了盈利。这应该算是中国企业“蛇吞象”最成功的例子了。但是联想也不要高兴得太早,IBM的PC业务一直是亏损的,出售给联想其实是甩掉了一个包袱,也许很多问题暂时还没有暴露出来。这场收购案的本质,并非外界所评论的那样传奇,只是IBM与联想之间的一次资源重新配置,IBM卖掉个人电脑业务不仅可以减少亏损,而且把不值钱的个人电脑品牌换成对联想公司19%的持股,显然是IBM是赢家;联想则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各项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将IBM的PC业务重新救活。同时,联想可以获得IBM一流的产品、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管理等,借助IBM这条船,成功走向了国际市场,因此联想也是赢家。
  
但是,联想的目标不可能全部实现,首先,IBMPC易主后,原来的忠实客户会流失很多,例如一直是IBM个人电脑业务大客户的通用电气已经将电脑业务转给戴尔,还有原来IBM来自美国政府的占售量10%的订单很可能保不住。其次,原来IBM的员工会流失,联想欲获得的一些重要技术、国际销售经验因此而打折扣。第三是管理问题,联想并无管理大型跨国公司的经验,这也是本土企业所普遍欠缺的。在2004年底柏林举行的德中经济峰会上,德国政府专门指出,中国企业兼并新企业后的整合管理能力仍十分有限,告诫德国企业应谨慎从事。第四是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这将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国际上关于并购有一个“七七定律”,即 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在跨国收购热中,海尔的态度是最为审慎的。2005年,利用自主品牌打入美国市场的海尔集团也有点按捺不住了,参与到对美国百年家电企业美泰的竞购中去。然而,在角逐的最后关头,海尔放弃了竞购行动,因为海尔看到了与美泰在业务和文化上整合的难度非常大。应该说海尔是非常明智的,美泰有2万名员工,并购后仅员工薪酬支出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关键不是员工太多,而是员工的“阶级成分”太高,若换成2万名中国员工则很好打发),同时2万名美国员工如何与中国企业融合,也是很大的难题。
  
整体上来看,中国本土企业处境非常尴尬,打又打不赢,收购又很难成功。如果不实施国际化战略也不行,因为本土企业纷纷崛起、国外企业纷纷来中国争夺市场,固守国内市场将是死路一条。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道路可走么?其实,还可以走联合与结盟的道路。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次联合,二者实现了资源的交换与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了共赢。联想并购案的成功,可能也得益这种模式的巧妙。
  
本土企业与国外企业结盟的案例也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航空公司之间的结盟。南航、国航和东航作为国内三大航空集团,分别加入了世界三大航空联盟,即天合联盟、星空联盟和寰宇一家。加入联盟之后,中国航空企业可以借助联盟的国际航线网络与先进管理经验,将自身品牌推向国际化。
  
但是,联盟的道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联盟相当于联姻,如果二者不是门当户对,就很难走到一起。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只发生在童话中,现实中著名外国企业很可能看不上中国本土企业的丑小鸭。就算抛开品牌形象不考虑,人家与你联姻也必须有所收获。本土企业必须拥有某些方面的资源或能力优势,人家才可能抛来绣球。上面的航空联盟例子,并非中国航空公司牌子很响、实力很强,而是它们都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对外国航空公司的进入拥有政策壁垒,这是一种稀缺资源上的优势,国外航空公司的品牌想进入中国市场,唯有与之联盟。
  
这也提醒中国企业,要走国际化道路,首先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本可以去火并、收购或联姻。如果什么优势都没有,那么就别盲目出海,先在家里好好学习,练好基本功再说。而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功夫就是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才是核心竞争力,其他对手难以复制与模仿的。虽然这需要经历多年刻苦的闭关修炼,但可以笑到最后。
							
		当吴王打败越国之后,就面临一个两难选择:一是杀掉勾践,毁其宗庙,让越国彻底从历史的版图上消失,但是勾践已经臣服,如果杀掉他就起到很坏的示范作用,其他诸侯国王看到既然臣服会被杀头,那么就只有拼死抵抗一条路了,这样就会逼迫吴国采用火并的战略,而这恰恰是吴王要极力避免的;二是如果不杀勾践,相国伍子胥已经看出越王勾践很有野心,保留勾践和越国无异于养虎为患,给吴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在这个两难问题面前,雄心勃勃的吴王夫差权衡利弊,为了保证“收购”战略的顺利推行,只好将越王勾践保留下来,结果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趁着吴王“收购”其他诸侯国的机会卷土重来,一举消灭了吴国。
历史事实证明,吴国采用“收购”战略推行国际化彻底失败了。吴国当时的处境,与现在中国很多急待国际化的本土企业很相似。中国本土企业由于自身技术实力弱小、品牌影响力轻微,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与很多强大的竞争对手火并、争夺市场空间,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中国真正有实力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首推华为,华为走的是技术创新战略,显然华为模式是绝大多数本土企业无法模仿的;其次是海尔,海尔采用品牌销售战略,依靠自主品牌打入了美国市场。海尔模式至今也没有一家中国家电企业效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海尔品牌在美国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其美国业务至今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于是,聪明的本土企业发现了“跨国并购”这个法宝,通过收购可以获得人家成功的技术、品牌和市场,一夜之间就可以实现借船出海、暗渡陈仓的妙计,听起来真是美不胜收。一时间本土企业硝烟四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跨国收购热。
然而,吴越争雄的结局告诉我们,收购从来就是一枚有毒的果实,看上去很美,吃下去可能消化不良,甚至中毒而亡。心甘情愿被收购的国外企业,要么就是经营不善、面临破产的企业,要么就是在某个业务领域走到了穷途末路,不再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企业。收购这样的企业,基本上属于一场赌博。TCL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近年连续发动3次并购战,包括收购施奈德彩电、汤姆逊、阿尔卡特手机,结果全部失败,连连亏损,差点让TCL集团从此一厥不振。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是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目前来看,联想完成收购后还没有出什么乱子,并且连续几个季度实现了盈利。这应该算是中国企业“蛇吞象”最成功的例子了。但是联想也不要高兴得太早,IBM的PC业务一直是亏损的,出售给联想其实是甩掉了一个包袱,也许很多问题暂时还没有暴露出来。这场收购案的本质,并非外界所评论的那样传奇,只是IBM与联想之间的一次资源重新配置,IBM卖掉个人电脑业务不仅可以减少亏损,而且把不值钱的个人电脑品牌换成对联想公司19%的持股,显然是IBM是赢家;联想则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各项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将IBM的PC业务重新救活。同时,联想可以获得IBM一流的产品、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管理等,借助IBM这条船,成功走向了国际市场,因此联想也是赢家。
但是,联想的目标不可能全部实现,首先,IBMPC易主后,原来的忠实客户会流失很多,例如一直是IBM个人电脑业务大客户的通用电气已经将电脑业务转给戴尔,还有原来IBM来自美国政府的占售量10%的订单很可能保不住。其次,原来IBM的员工会流失,联想欲获得的一些重要技术、国际销售经验因此而打折扣。第三是管理问题,联想并无管理大型跨国公司的经验,这也是本土企业所普遍欠缺的。在2004年底柏林举行的德中经济峰会上,德国政府专门指出,中国企业兼并新企业后的整合管理能力仍十分有限,告诫德国企业应谨慎从事。第四是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这将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国际上关于并购有一个“七七定律”,即 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其中70%的并购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在跨国收购热中,海尔的态度是最为审慎的。2005年,利用自主品牌打入美国市场的海尔集团也有点按捺不住了,参与到对美国百年家电企业美泰的竞购中去。然而,在角逐的最后关头,海尔放弃了竞购行动,因为海尔看到了与美泰在业务和文化上整合的难度非常大。应该说海尔是非常明智的,美泰有2万名员工,并购后仅员工薪酬支出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关键不是员工太多,而是员工的“阶级成分”太高,若换成2万名中国员工则很好打发),同时2万名美国员工如何与中国企业融合,也是很大的难题。
整体上来看,中国本土企业处境非常尴尬,打又打不赢,收购又很难成功。如果不实施国际化战略也不行,因为本土企业纷纷崛起、国外企业纷纷来中国争夺市场,固守国内市场将是死路一条。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道路可走么?其实,还可以走联合与结盟的道路。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次联合,二者实现了资源的交换与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了共赢。联想并购案的成功,可能也得益这种模式的巧妙。
本土企业与国外企业结盟的案例也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航空公司之间的结盟。南航、国航和东航作为国内三大航空集团,分别加入了世界三大航空联盟,即天合联盟、星空联盟和寰宇一家。加入联盟之后,中国航空企业可以借助联盟的国际航线网络与先进管理经验,将自身品牌推向国际化。
但是,联盟的道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联盟相当于联姻,如果二者不是门当户对,就很难走到一起。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只发生在童话中,现实中著名外国企业很可能看不上中国本土企业的丑小鸭。就算抛开品牌形象不考虑,人家与你联姻也必须有所收获。本土企业必须拥有某些方面的资源或能力优势,人家才可能抛来绣球。上面的航空联盟例子,并非中国航空公司牌子很响、实力很强,而是它们都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对外国航空公司的进入拥有政策壁垒,这是一种稀缺资源上的优势,国外航空公司的品牌想进入中国市场,唯有与之联盟。
这也提醒中国企业,要走国际化道路,首先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本可以去火并、收购或联姻。如果什么优势都没有,那么就别盲目出海,先在家里好好学习,练好基本功再说。而其中最重要的基本功夫就是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才是核心竞争力,其他对手难以复制与模仿的。虽然这需要经历多年刻苦的闭关修炼,但可以笑到最后。
后一篇:汉娜•阿伦特:克尔凯郭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