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兴兵伐吴,此举是西蜀一大失策。刘备兵败,西蜀大失元气。诸葛亮曾因此叹息,说法正如果还在,必定能够谏止刘备,即便谏止不了,也能保证刘备不败。
我一直很奇怪,孔明自己为什么就无法谏阻刘备?他是刘备股肱之臣,深得信任,可以说一言九鼎,口才又好,难道就说服不了刘备?
刘备伐吴前,群臣曾经劝谏过,赵云就曾劝道:“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孔明事后叹息法孝直,可见他也是不赞同伐吴的,但各种记载中不见孔明劝谏的只言片语。所以可以肯定,伐吴之事,孔明根本没有好好劝阻过刘备,以孔明的为人,这实在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今读《三国志诸葛瑾传》,才恍然大悟。“后从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孔明的大哥诸葛瑾参与了袭荆州、杀关羽的战役,还立了功,封了侯。吕蒙破荆州后很快就死了,诸葛瑾竟做了南郡太守,镇守荆州一方。刘备伐吴,首当其冲的就是诸葛瑾。
孔明为了避嫌,所以这时张不开嘴。谏伐蜀本来是为蜀国的利益,可要到了刘备和众人耳朵里恐怕就会变了味,“难道你怕自己哥哥挨打,就不许我为弟弟报仇?”
孔明不谏伐吴是因为自己此时身份特殊,并不是其它原因。如果法正活着,他没有这层顾忌,就容易和刘备沟通。现在许多论者不管三七二十一,根据孔明一句感叹,就说刘备更信任法正,或者法正的口才比孔明强等,实在是有欠考虑。
刘备伐吴,孔明不跟着去做军师。一来是刘备惯例,自己出兵时诸葛亮担任留守后方的重任;二来就是孔明不赞成伐吴;三来是避免让诸葛弟兄们沙场相见。赵云不赞成伐吴,所以也把他放在了后边。
但刘备还犯了一个错误,把好好一个黄权没放到正经位置。--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
如果刘备身边有个清醒的谋臣的话,这一仗确实不容易输。
(明心斋 2000年10月9日)
我一直很奇怪,孔明自己为什么就无法谏阻刘备?他是刘备股肱之臣,深得信任,可以说一言九鼎,口才又好,难道就说服不了刘备?
刘备伐吴前,群臣曾经劝谏过,赵云就曾劝道:“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
孔明事后叹息法孝直,可见他也是不赞同伐吴的,但各种记载中不见孔明劝谏的只言片语。所以可以肯定,伐吴之事,孔明根本没有好好劝阻过刘备,以孔明的为人,这实在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今读《三国志诸葛瑾传》,才恍然大悟。“后从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孔明的大哥诸葛瑾参与了袭荆州、杀关羽的战役,还立了功,封了侯。吕蒙破荆州后很快就死了,诸葛瑾竟做了南郡太守,镇守荆州一方。刘备伐吴,首当其冲的就是诸葛瑾。
孔明为了避嫌,所以这时张不开嘴。谏伐蜀本来是为蜀国的利益,可要到了刘备和众人耳朵里恐怕就会变了味,“难道你怕自己哥哥挨打,就不许我为弟弟报仇?”
孔明不谏伐吴是因为自己此时身份特殊,并不是其它原因。如果法正活着,他没有这层顾忌,就容易和刘备沟通。现在许多论者不管三七二十一,根据孔明一句感叹,就说刘备更信任法正,或者法正的口才比孔明强等,实在是有欠考虑。
刘备伐吴,孔明不跟着去做军师。一来是刘备惯例,自己出兵时诸葛亮担任留守后方的重任;二来就是孔明不赞成伐吴;三来是避免让诸葛弟兄们沙场相见。赵云不赞成伐吴,所以也把他放在了后边。
但刘备还犯了一个错误,把好好一个黄权没放到正经位置。--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
如果刘备身边有个清醒的谋臣的话,这一仗确实不容易输。
(明心斋 2000年10月9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