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出师表》与《仇国论》

(2007-01-12 19:47:19)
自从听说《后出师表》是伪作之后,我一直没有兴趣认真读它。假的就是假的,读之何益?以前曾买过两本岳飞抄写的《前后出师表》,书法真是不错,但有人说岳飞这笔迹也是假的,连《满江红》也可能是假的呢!
  我便忽然发现“假”的魅力,即便真是假的,也实在是有它的道理,不是平白造假骗钱的,而是替古人弥补一种缺憾,是替古人说话。就《后出师表》而言,人说它假,主要是因为陈寿《三国志》没有采用,《诸葛亮集》也没有收录,另外文中个别词句意思与历史事实不符。《后出师表》据云出自《张俨默记》,“默记”云者,是凭记忆默写出来的,就像郭靖黄蓉抄写的《九阴真经》,既可能有故意的删改,也可能有无意的疏漏,以讹传讹是难免的。所以《后出师表》的真假,我看难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就把《后出师表》当真的用。
  这几天细读《后出师表》,发现它与《前出师表》就是不一样。《前表》主要是对后主叮咛嘱咐并表达自己的决心忠心,《后表》则主要是和别人论战,说明自己伐魏的道理和偏山虎山行的悲壮心态。
  他的论敌,主要是持“不伐”观点的人,姓名虽然没有明指,但可以肯定是蜀中有势力有权威的士大夫们。在《三国演义》中,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谯周,而事实上确实是他。蜀汉晚期,谯周与陈祗讨论蜀魏形势,写了一篇《仇国论》,比蜀为“因余”,比魏为“肇建”,探讨以弱胜强之术。谯周的认识是“处大无患者恆多慢,处小有忧者恆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主张治理内政、富国强兵,以待敌国之乱,乘敌国之弊,像成汤、周文周武一样取得胜利。同时指出当今形势与楚汉相争时不同,天下人心已定,不可能像汉高祖那样建立功业了。
  《仇国论》的写作,是在蜀国晚期,而《后出师表》在名义上是建兴六年写的,比《仇国论》要早。但奇妙的是,《后出师表》中的论述,竟和《仇国论》针锋相对。
  《后出师表》分好多条来说明及时征战的道理。一、说像汉高祖那么能干,谋臣勇将那么多,尚且打一阵败一阵,最后才赢得天下,今人不如古人,怎么能用“长策”来取天下?二、指出刘繇、王朗当年采取所谓的长策,不能速战速决,致使孙策坐大,意思是如果现在采取“长策”,也会使曹魏坐大;三与四、说像当今的曹操,那么能干,那么会用人,尚且打了许多败仗,用错许多人,自己才能不如曹操,怎么能每战必胜呢?五、蜀国的名将猛卒,有许多都是当年先帝纠合起来的,不是蜀地所产,目前已经死了许多名将,越往后拖,这些战斗力量凋零得越厉害,仗就越发不能打了;六、从经济上说,既然伐魏的战略已经定了,那么打和不打花费都是一样多,不如及时用兵。最后诸葛亮说,成败很难预料,只能尽自己的努力。
  这六条道理中,二、五、六说得非常有理,符合实际情况,蜀国越往后拖,就越没有战斗力了。三与四只是给自己一出祁山之败辩解,胜败固是兵家常事,但也没有多少说服力。一纯粹是用汉高祖的大帽子压人,同样的事实可以不同地理解,结论变一下也看不出什么。
  谯周的主张,看上去是有道理的,但实际上是苟安之策和投降之策。诸葛亮担心曹魏坐大,谯周却认为大国会因“多慢”而“生乱”,事实上诸葛亮对了,曹魏内部乱了多次,不害大局,越来越强,最后强成“司马魏”了。谯周的“长策”,结果只有两个,一是坐以待毙,二是举国称藩,像成汤、周文周武那样胜利是不可能的。诸葛亮的结果也是有两个,一是兵败足以自守,二是北伐成功。诸葛亮得到的是前者。
  《后出师表》和《仇国论》的争论,实际上是外地人和四川人的争论,立场不同,想法自然也不同。
  谯周是四川本地人,当然首先考虑四川人的利益。不伐魏可以少死许多四川同胞,大家可以过许多年安宁日子,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诸葛亮这批外地人却不能这么想,北伐中原,既有兴复汉室的大理想,也有回归故乡、叶落归根的小愿望。
  在汉魏时期,中原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属于上邦,而东吴西蜀乃至荆州等地都还多少带点“蛮夷”色彩。王粲《七哀诗》云“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旅居荆州都有这种悲思,那么在益州就可想而知。诸葛亮一出祁山,魏明帝发布檄文,动员全国,其中指责诸葛亮的罪状时就说“诸葛亮弃父母之国”,可以说他打的正是诸葛亮的要害,但诸葛亮不就是想打回父母之国吗!
  汉朝时四川出了好几个大文人,都是生长在四川,成名在中原,如司马相如、扬雄等。谯周这些知识分子对中原也充满向往之情。邓艾入蜀后,刘禅的本意是逃,在逃南中和逃东吴之间犹豫,谯周却迫不急待地劝刘禅降魏。当刘禅坚持想逃时,谯周又进一步劝说,如果魏对刘禅失礼,他愿拼着老命去找司马昭争执。究其意,不过是想在有生之年,一见洛阳宫阙耳!那时的洛阳宫阙,仿佛今天老少边穷地区人民之看天安门,也仿佛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之看纽约。
  《后出师表》如果真是伪造的,那一定是姜维这帮外地人干的。诸葛亮不为蜀国置史官,档案资料无从保存,伪造一份表章太容易了。
  (明心斋 2000年10月14日)


  附:


  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適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於南阳,险於乌巢,危於祁连,偪於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於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於是有散关之役。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谯周《仇国论》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其辞曰:“因馀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於世而为仇敌。因馀之国有高贤卿者,问於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恆多慢,处小有忧者恆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贤卿曰:‘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於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博者获多,迟后者见吞。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关于《后出师表》再说两句


  一、陶元珍之文,论述颇细,但所有地方都没有使用肯定的语气,大致以猜测为主。最后他还谦逊地说“余於己说,初不欲持为定见”,想把下结论的事,留给傅斯年孟真。把这个称为“公论”,有点草率了。
  二、综观陶元珍列叙各疑点,有道理,也没道理,正反皆可说。
  三、确定《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亮所作,有几件事是必须先做好的。1、找出这篇《出师表》的真正作者,得有可信证据。2、找出诸葛亮《后出师表》的真品,以真来证假。这就和法官判案子一样。不过两件事只要做出一件,就能证明真伪了。

  下面我谈谈陶元珍文中所说的疑点:

  ⑴前出师表(从俗称)已有“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二语,今此表复“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武侯何自好表白如此?此可疑点一。
  答:南征是蜀汉大事,又是一次成功的战例。对君臣百姓皆有激励作用,不能仅仅理解为诸葛亮的表白夸口。

  (2)前出师表但深入不毛而已,此表更“并日而食”,亦属可疑。
  答:实不知有何可疑?只能说详略稍有差异。我们读今人文字,在不同文章中叙述同一件事时,常有这种情况,用语有同有异,正是常理。而且孔明务实,不是好为文采之人,不可能像曹植那样炼字。

  ⑶前出师表:“将军向宠,性情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表:“曹操智计,殊绝於人,其用兵也,彷佛孙吴。……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疑此为后人故袭前表语气以饰其伪。
  答:前写向宠,后写曹操,并无相似之处,只不过说的都是军事,而且都引用先帝之言。诸葛亮好引先帝之言,也不是什么怪事。元珍先生此疑,实无道理。

  ⑷此表横插入“刘繇王朗各据州郡”以下一段韵语,颇觉不伦。此可疑点之四。
  答:如果要证伪的话,韵语自然觉着不伦。但平常读来,这几句也顺得很。孔明其它文章中此类韵语不多,并不能证明孔明就从不作韵语。

  ⑸前出师表谓后主“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今此表以刘繇王朗为喻,案刘繇名为刺史,所据不过一二郡,王朗则一太守耳,以繇为喻,真所谓引喻失义矣。此可疑之点五。
  答:此点说引喻失义,意思是拿后主和刘繇王朗比,不恰当,后主毕竟是君主嘛。但是,就地盘而言,正有可比性。而且,当时蜀政在诸葛亮之手,这几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拿诸葛亮自己和刘繇王朗比,这就没什么引喻失义的问题了。

  ⑹前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故街亭败后,亮即上书自贬,今此表博引曹操之事以自解,颇近护前。
  答:这叫什么护前?街亭兵败回来自贬三级,是主动承担责任。但蜀军大败之后才半年,又要出兵,国内不同意见肯定多,这时自然要说点“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话,离诸葛亮最近的大军事家就是曹操,用兵如孙吴,也打过不少败仗,正是一条很好的论据。这一点也不可疑。

  ⑺此表:“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案上述诸人,除赵云外,皆不见於陈志。阳群等若非重要将领,何必胪举其名,若为重要将领,何以陈志毫无记载,他书亦未述及?此可疑之点七。
  答:陈寿的《三国志》,尤其是《蜀书》,失落的人和事多了,不仅仅是这几位,陈寿自己就多次写道“失其行事”。有一批将领不见于记载,是正常的事。

  ⑻孙策未定江东时,不过袁术之一将,未有寸土,势非甚强,当其渡江,众不过五六千,及既逐刘繇,势乃转盛。今此表:“刘繇王朗,各据州郡,……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使孙策坐大”颇非事实,此可疑之点八。
  答:这段确实不够准确。但古代信息不便,诸葛亮又非专门的史家,材料把握不准也是可能的。蜀汉许靖刘巴等人死后,魏国士大夫尚通信问候,可见当时的信息不灵。另,如果像陶元珍所猜测的,《后出师表》是诸葛恪伪造,他久在吴国,这样的事怎么会搞错?

  ⑼假定李服确为王服,王服之地位殊难与夏侯渊比,又四越巢湖指讨孙权,昌霸之地位更难与孙权比。疑伪撰此表者习为排比,故摭拾不重要之事以入文耳。
  答:人不能相比,事却有相似性,放在一起也无不可。

  ⑽此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又始曰“偏安”,继曰“偏全”始曰“逆见”,继曰“逆睹”,殊觉遣词之窘,不类武侯手笔。此可疑之点十。
  答:陈寿曾说:“或怪亮文采不艳”,诸葛亮毕竟不是建安七子中人。而且,汉代的文章,讲究较少,不像明清以后的人,八股文作多了,律诗绝句作多了,讲究得那么厉害。第9点也是这个问题。近代人受明清文化熏陶,在形式上要比古人讲究得多,但拿这个尺寸来衡量古人,就不对了。

  再谈谈诸葛恪。

  陶元珍以为《后出师表》是诸葛恪(或者他的手下文人)伪作,有一定的道理。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子,他忽然拿出一篇诸葛亮的文章,别人也容易相信。从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况来看,伪造这么一份文件是非常可能的。
  但是,也不能忽略诸葛恪的个性。这个人天赋比诸葛亮还高,少年时就聪明过人,文采也很好。而且心性骄傲,目中无人,曾经和蜀国来使费文伟在宴席上斗智写文章。
  如果《后出师表》是他伪作,那么我想会写得更漂亮更好,文中的不准确处或者说失误更少,这样才像真的。但是像诸葛恪这么一个狂人,怎么会费劲替叔叔作文章?自己就辩才无碍,何必借重老叔?
  现在,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能说明《后出师表》真是诸葛恪伪造的。

  最后谈谈《后出师表》

  诸葛亮此人丁宁周至,不惮于辛劳,还干过自校簿书的事。所以,在他执政的那些年里,凡有军政大事,汉中和成都之间的表章诏书往来应该是很多的。我们可肯定地说,散关之役前,孔明肯定向后主上过表。所以,在事实上存在这么一份《后出师表》,究竟是不是现存的这份,不敢确定。其后的每次出征,都应该有相应的表章,和后主批准的诏书。这种工作程序,在诸葛亮主持下的蜀汉,绝对不会缺少的。但史书并未一一记载,说明有的表章只是程序,只是走个过程,没有重要内容。
  与《前出师表》相比,《后出师表》写得不够精彩,读来让人沉闷,也让人有悲壮感,和《前表》不是一个味道。这当然会让人怀疑它的出处。但是,写前表时,孔明刚有胜利的南征,并且在汉中做了充分的准备,心态是非常好的。而散关之役前,孔明刚刚经历了街亭之败,蜀军伤亡很大,自己贬官三级,朝野当然会有议论,孔明的心态自然是压抑的,写出像现存《后出师表》这样的文字,正在情理之中。

  结语

  《后出师表》陈寿不采,而习凿齿、裴松之、司马光等人都采用了它。说明它有可信的一面,也有让人起疑的地方。事情过去这么一千多年快两千年了,目下也不会有什么新材料出来证明,所以还是存疑的好,不要下结论,也不要说什么公论。
  以前买过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字帖,感动不已,觉得真是忠烈满纸。但后来又听说岳飞的书法也靠不住,靠不住就靠不住吧,有人肯替岳飞写,不但说明了岳飞的价值,也说明了前后出师表的价值。

  关于辩伪

  辩伪的东西,我觉得读清朝人的文字,比近现代的要好。清人皓首穷经,考据的工夫极深,而且也不会有什么偏见,说对说错,俱可一读。
  而近现代的的学人,虽不乏大师级的,但冷静的工夫不如清人。而且,西方列强把庚子赔款吐出来在中国办学,招收留学生,就是要培养一批挖断中国文化根的人才,这个时期的辩伪,常常是过犹不及。辩伪大师顾颉刚甚至辩出了大禹是一条虫虫的结论,陶元珍傅孟真等人对《后出师表》的挑剔,就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所谓的公论,也是一时吵吵的结果。
  (明心斋2001年8月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