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蜀后期合作的症结所在

(2007-01-12 19:41:38)
这几天讨论《后出师表》的真伪问题,我曾经有个猜想。即《后出师表》确实是伪造,但不一定是诸葛恪干的,有可能是费文伟从中弄鬼,把孔明的真正《后出师表》窜改文句,由使者带往吴国流传,挑起吴魏大战,以利于蜀汉从中得利。
  当然这只是个猜想而已,没有任何证据。只不过我想,费文伟有些奸雄之才,他执蜀政的时期,正是东吴孙权的晚年和诸葛恪掌吴政的的那个时期。文伟几次使吴,与东吴上下交好,与诸葛恪更有许多斗智斗勇的故事,他来开这么一个玩笑,完全是有可能的。当然,对有志于伐魏的诸葛恪而言,这么一份伪造文件无疑是有用的。但如果缺乏蜀汉人唱双簧,他的戏也唱不起来。
  由这个猜想,我又想到了吴蜀后期合作的症结。
  以前,大家讨论过隆中对的“钳形”攻击,一路出关中,一路出宛洛。其实还有一个钳,就是蜀汉攻其西,东吴攻其东,诸葛亮执政的时代,吴蜀合作,一直就是这么干的,等于是个大钳形。
  但我们也知道,好几次吴蜀联合出兵,都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孔明病故五丈原的那一年,东吴曾经出三路兵配合蜀军,都败回去了。孔明的发病,和吴军的失利不无关系。
  现在想来,吴蜀联合的大钳形攻击,实际上是错误的策略。这个钳形太大,换用物理的话说,就是动力臂太短而阻力臂太长(物理我算外行,说错请指正。)运用起来并不得力。
  魏国占着中原,调兵调粮都很方便,虽然东西受敌,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很轻易地就把吴蜀两路大军都摆平了。
  所以说,吴蜀后期的合作有症结,有盲点。那就是,两国都避开了一个阻力臂短而动力臂长的合作点--襄阳樊城!
  如果诸葛亮从汉中东下取襄、樊,(也就是后来蒋琬设想过的路线。)陆逊从武昌出发北取襄、樊,两国合作,可以说成功易如反掌。攻下襄樊之后,直取宛洛,则曹魏只有迁都邺城一途了。攻下中原之后,蜀军掠向西,占关中,取雍凉;吴军掠向东,占据徐州兖州扬州等地,天下三分的局面就大变了。
  但是,精明如诸葛亮、陆逊、孙权三人,为什么就想不到这一点?蒋琬后来想到了,为什么拖了许久并没有实施?
  其实问题也很简单。那就是自吕蒙袭取荆州,刘备伐吴失败之后,两国在荆州问题上旧怨太多,非常敏感,已经不可能像赤壁之战时那样协同作战了。两国合作的症结,盲点,实际上历史遗留问题,是后遗症。所以,孙权陆逊和诸葛亮,只能被动地采用效率极低的大钳形。
  合作,本来是一种非常见效的工作方式。但合作同时也就带来了合作的问题,双方的戒心、误会,如果不能充分沟通解决,那么合作只能是低效率甚至是适得其反的。
  可以下结论说,吴蜀两国的后期合作,是不成功的。
  (明心斋 2001年8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