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壁战后刘备集团的高明策略

(2007-01-12 19:37:15)
这几天读了“诸葛武侯”和“飒露紫”争论的几个大帖子,颇受启发,对一些以前不曾重视的事情也有了新认识。这就是,赤壁之战以后,刘备集团的高明策略。
  第一、继续并努力维系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具体的表现是:取南郡之战,刘备与周瑜走马换将,派张飞领一千人相助周瑜,而自己从周瑜处借了两千兵从夏水堵曹仁后路。
  本来这种交换方式挺让人费解,刘备到底在玩什么花样?既然一千人换两千人,那么只借一千人不就行了?仔细想一下,大有奥妙。人数虽然有多有少,但孙刘两家部队,来源、训练、擅长,各有千秋。张飞的一千人是刘备旧部,多来自北方和荆州本地,可能在攻城上有优势,而吴兵可能不太擅长攻坚战。这种交换法周瑜一听就同意,说明是合理的。
  第二、避实击虚,不与吴军争风头。具体的表现是趁南郡大战之机,袭取江南四郡。
  赤壁一战,刘备受吴军恩惠颇多,此时如果与周瑜强争风头,就会激化双方矛盾。所以刘备对战略要地江陵,没有急于争取,只出部分兵力协助周瑜,而把发展眼光投向防守比较薄弱,位置比较次要,但发展潜力极大的江南四郡,几乎是兵不血刃,就获得了成功。得四郡之后,等于给自己建立了一大片根据地。
  第三、发挥原有优势,大力争取、招揽荆襄人士。
  刘备在荆州北部客居多年,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树立了自己的恩信,在荆襄各阶层人士中有良好的影响。曹军南下之际,刘备又用携民渡江的方式,赢得了大量下层民众的拥戴。这种优势当初被曹军摧毁殆尽,此时曹军退去,荆州残破,正是重新拾起优势的时机。刘备不失其时地进行大量招揽,在短时间内扩大了自己的队伍。这种成果,后来又成了刘备向东吴借地的最好理由。
  第四、手段灵活,用商讨、请求等方式,扩大领土范围。
  这就是著名的借荆州。在汉末乱世,诸侯割据之时,对于地盘,大部分人采用战争方式进行争抢。只有在地盘无主时,才会考虑自寻主顾。曹操的得兖州,刘备的得徐州,都是当地人自寻主顾的结果。南郡等荆州要地,这时已经属于孙权,如果刘备想要,几乎只能靠战争。但刘备集团转变思路,用灵活手段,直接开口向孙权商借。刘备本人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上门找孙权谈判。最后双方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下,完成了领土交割,创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奇迹。
  在此期间,刘备集团手段的灵活,可以包括多个方面。比如孙刘两家结亲,刘备以左将军身份推举孙权为扬州牧等等。
  综观刘备集团在荆州战后的所作所为,付出少而收获多,由弱而强,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大局面。这个成绩,除了刘备本人自己的雄才和多年积累的丰富斗争经验外,和诸葛亮等谋臣的高明策划有密切关系。
  外部因素则主要是,在曹操势力威胁下,孙刘联盟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这个大前提,决定了孙权集团的选择。虽然孙权集团内部一直存在不同意见,周瑜等人多次提出制约刘备的方针,但因为刘备集团高度的灵活性和策略的合理性,消解了一切阻力。
  如果为孙权计,则南郡这个难吃难消化的胜利果实,最初的选择就是失误。它消耗了吴军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实力,牵制了力量仍旧强大的曹仁部队,使刘备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完成自己的事情。而吴军取南郡的动机,是赤壁大战胜利带来的一种天下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强者精神,不取南郡不战强敌几乎是不可理解的。吴军统帅周瑜,只有三十多岁,刚刚一战成名,还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他和失败多年、久战成精的刘备相比,就显得不够老谋深算。最终被刘备利用,也是必然的。
  刘备集团中的重要谋臣诸葛亮虽然也很年轻,但性格谨慎,老成持重,做事不冲动,更有年长的集团首领刘备最后把关,所以这一时期,刘备集团几乎没有犯错误,步步成功。所以说赤壁之战,周瑜成其名,刘备得其实。
  (明心斋 2001年4月2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