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心斋:评《刘备造就了诸葛亮》一文

(2007-01-12 19:19:12)
一、刘备之用人

  刘备是一代英主,他对于人才,不管武的文的,一向都善于笼络,善于任用,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能得关张赵云等武将的死力,也能得诸葛、庞统、法正等的倾心辅佐。能识人、用人是乱世领袖的基本素质,曹操、江东孙氏等也都有这个特长。刘备奔波一生,发家较晚,得人也最少,基业也最小,但刘备得而能用,得而善用,也终使自己有了一块基业,没有被别人吞并。
  所以说,何止孔明,就是庞统、法正、关张赵云等,都是刘备造就的人才。关羽不肯投曹,庞统亲冒矢石而亡,法正在危急时替刘备挡箭,孔明在刘备死后鞠躬尽瘁,都是因为刘备的“殊遇”,是刘备造就了大家。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批人才,刘备才终成帝业,也是大家造就了刘备。
  我们平常说“广揽人才”,没有说“独揽人才”的。刘备用人,也是要“广揽”,所以有了徐庶,还要找诸葛亮,有了诸葛亮,还是要庞统、法正,多多益善,没有嫌少的。人才多了,自然就有分工有安排,使人尽其长。所以什么时候带庞统不带孔明了,用法正不用孔明了,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如果在这个时候忖度,刘备厚谁薄谁,实在是可笑了。得了人才而不会用不能用,把人才聚在一堆清谈,那与袁绍刘表何异!

  二、隆中对

  刘备在得孔明以前,对自己的大战略是缺乏研究的,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既灵活又盲目。被吕布袁术逼急了就投曹,被曹逼急了就投袁绍,袁绍不行了,又投刘表,刘表亡、刘琮降、曹兵压境,又求救于孙权,最后占了刘璋的窝。从这一点看,刘备的长处是不屈不挠,缺点是没有计划。
  孔明的隆中对,一下子给刘备解决了大战略的问题,先据荆州,再和孙权,然后取益州,形成三足鼎立局势。在此之前,没有人给刘备谈过这个问题的,在此之后,庞统也向刘备献过此策,张松法正等则是找上门来投明主献取蜀之策的。这个大战略最后的实现,是众人的功劳,而最早的提出,则纯是孔明之功。旁人不过是英雄所见略同耳。当然隆中对也很可能是荆襄才子们如司马徽、庞德公、崔州平、庞统等人的集体智慧,不过孔明先向刘备提出而已。
  从这一点上说,诸葛亮造就了刘备,应该不算过份。靠刘备自己,是弄不懂这个的。刘备后来对隆中对策认识不够,执行不力,是他基业偏小、实力偏弱的原因。

  三、孔明在荆州时的贡献

  除了提出隆中的对策,孔明早期在刘备手下,也颇做了几件大有意义的事,这个不容忽视。
  第一件是献计吸收游民,以增强刘备实力。《魏略》言: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第二件是策划刘琦避祸江夏,结恩于刘琦,为刘备日后兵败时留下一个存身之所。
  第三件是危难之际出使东吴,游说孙权。今人但见孔明言辞之美,以为是纵横之术,不知刘备危在旦夕,孔明此行实是千钧一发。且孔明游说在先,而周瑜鲁肃等进谏孙权在后。
  有此三事,说孔明在刘备帐下遭冷落受磨练,没有什么建树,实在不通。

  四、所谓的冷落

  该文谈刘备冷落孔明以磨练其性情,举了几个例子,完全是私心忖度,没有根据。
  刘备平定江南四郡,是在赤壁战后,曹操北归,刘备气势正盛之时,乘势平之,根本没有费什么劲。四郡平后,孔明立刻就进去积草屯粮了,时间极短,谈不上什么受冷落。若按现在的腐败观点,孔明的职位实是“肥缺”。
  刘备取蜀,取汉中,以庞统法正等为谋士,孔明镇守荆州,后镇守成都。这也是正常的人事安排,《蜀志》中经庞统比曹操手下的荀文若,以法正比程昱郭嘉等,此二人有智术上的长处,刘备这么安排非常恰当。但孔明先镇荆州以防东吴,后镇成都足食足兵,都是极重要的角色,我不相信这是对孔明的冷落。
  如果打四川不带孔明是为了冷落磨练孔明,不让孔明过早的立功。那么关羽张飞赵云等又有什么问题,都留在荆州镇守,不带到四川去?后来孔明带着张飞赵云入蜀而不带关公,难道又是冷落关公?益州未定,荆州是刘备的命根子,孔明带关张赵三人留守实在是股肱重任,说是冷落他,这不是胡说吗?
  作者又云,派简雍入成都劝降刘璋是喜剧性场面,客观上是对孔明的又一次冷落,简直可笑。成都唾手可得,劝降不过是以强欺弱,要刘璋不要垂死挣扎耳,用得着孔明去吗?随便派个人去就行了,用简雍也实在是对刘璋客气。
  定蜀后任命官员,法正为蜀郡太守,是个重要角色,孔明的官职听起来不如法正响亮。刘备的安排也没什么不对,法正功大,又是蜀郡旧人,让他管蜀郡顺理成章,法正投刘备不就是想弄个官当当吗!庞统如果活着,此时也一定可以得个美官。孔明不也升了军师将军了吗?成功后诸将争功是大忌,刘备的人事安排不拘一格,各得其所,史书称之:“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该文作者在这个地方斤斤计较,妄相忖度,实有愧于蜀中诸贤。孔明与法正的关系,史书中也说的明白,两人好尚不同,而以公义相取。论做人,孔明是君子,法正是小人,但两人扶保刘备的理想一样,所以私交也甚好。法正当官后睚眦必报,杀了好多仇家,有人对孔明说起,孔明指出法正功大,就让他放肆几天吧,法正听到后就收敛了许多。但孔明也并不怕法正,孔明制定法律太严苛,法正来劝,孔明根据自己的道理驳回了他,没有给法正面子。作者说孔明“权臣前有意地推让”,不仅错看孔明,也错看法正了。

  五、关于谨慎

  人讥孔明平生过于谨慎,不敢弄险。该文作者则说孔明以谨慎兴以谨慎亡。说邓艾入蜀,敢于冒险,对孔明是个讽刺。
  打个比方,穷家小户丢一万块钱可能就破产了,百万富翁损失一万块钱则是九牛一毛的小损失。邓艾入蜀,如果全军覆没,不害于魏国之强,后面还有钟会呢;孔明伐魏,如果全军覆没,蜀国也就完了。所以邓艾敢于冒险,而孔明不敢,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正是因为谨慎,在孔明和蒋琬他们执政期间,蜀国一直是小而坚强,不受外侮。孔明打了魏国多次,虽不能取胜,但搞得魏国焦头烂额,人心惶惶。魏国打了蜀国三次,前两次均无功而返。最后一次伐蜀,分三路进兵,两路被姜维挡住了,邓艾出奇兵,抄小路,侥幸成功。我以前总认为邓艾的成功是必然的,最近读《邓艾传》才知其侥幸,后主实在是降得太快,他若坚守一些时日,邓艾就死在蜀中了。
  袁子曰: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今国家一举而灭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国家前有寿春之役,后有灭蜀之劳,百姓贫而仓禀虚,故小国之虑,在於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於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

  六、关于诸葛亮

  诸葛亮志在吞魏,正是所谓的蛇吞象。他这个理想没有成功,对他自己和后人来说,都是遗憾的,诸葛亮因此带上了“失败者”的招牌。但如果从三足鼎立、保全疆土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做的实在太好,是个“成功者”,不仅自己在世时蜀国安全,死后许多年蜀国也安全,刘备把儿子托付给他,他确实对得起刘备父子了。
  说到底,还是那篇隆中对,刘备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孔明回答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托孤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孔明给后主的《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刘备和孔明都是理想主义者,梦想光复已经不可能的汉朝。如果说刘备造就了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向刘备学习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不屈不挠。刘备打了败仗,连愧带病地死了;诸葛亮打不了胜仗,连累带病地死了。人的智术总是有限,这种精神实可赞叹。
  中国神话有所谓夸父追日,西方小说有所谓堂吉诃德。他们都不算是智者,而是仁者。
  (明心斋2000年10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析论刘表兴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