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孙权,在孙策死后,自己刚上任,全靠的是张昭周瑜扶保。周瑜早亡,君臣关系算是善始善终;张昭寿高而性刚,后来和孙权闹得很不愉快,孙权不让张昭拜相,还挖苦张昭,说出乞食的话来。张昭也不怕孙权,干脆来了个闭门不出,孙权便带人去堵张家的门,张昭老先生火气也不小,孙权在外头堵,他在里头堵,君臣之间上演了一出闹剧,但最后也算善终。鲁肃吕蒙等也都是早亡,和孙权没有发生冲突。陆逊活得久一些,后来还做了丞相,他就没有这么幸运,为了一点小事,让孙权给逼死了。
曹魏一方,对付同胞兄弟有一手,对付权臣相对松一些,司马懿竟能成为两世托孤之臣,最后司马氏竟尾大不掉,以臣欺君,取了魏的天下。
蜀汉一方,刘备对自己的老部下是信任的,对孔明庞统这些没有太深背景的人也是信任的。对孟达就不信任,对法正很重用,但未必多信任,法正早早死了,也成全了君臣的关系。孔明和后主善始善终,孔明一直很忠心,后主对孔明也没有什么猜疑。但后来姜维和后主的关系就没有这么融洽了。
现在有很多人说,后主和孔明的关系也不是想像中那么好。其实说白了,后主根本没法对孔明不好。后主做了皇帝以后,一直没有亲政,朝中大事都是孔明一手管的,兵权也在孔明手里。后主能做的,也就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孔明一出祁山失败后,自贬三级,表面上后主是同意了,但同意贬孔明的诏书也是出自孔明安插的官员之手,等于还是孔明的意思。后来孔明立了功,又官复原职,当然也是孔明的意思。后主的作用只是配合而已。孔明死后,蒋琬执政,后主仍然没有亲政,当蒋琬死后,后主才开始自己管理朝政。
孔明之所以敢这么大胆地做,除了有刘备托孤的承诺以外,历史上了有周公辅成王的先例,算不上以臣欺君。这也说明孔明不是那种愚忠的人,他做事很实际,选择的是最有效的办法,而不单纯地计较名份和名声。如果把权力交给后主,国家就得以阿斗这个法定继承人的意志行事,对孔明来说,这是自戴枷锁。
但孔明这么做,也有一个危险,那就是容易给政敌找到借口。所以孔明的另一个方针就是,有了明显的政敌,就立即清除,私毫不客气。李严在蜀中也是个有势力的人,但孔明对付他,竟不费吹灰之力。他的高招就是,李严有罪,就只处罚李严一个,他儿子李丰还是可以做大官的,这就稳住了李严的势力,闹不起来。再说孔明为人也正直清廉,忠诚公正,没有任何个人问题,政敌抓不到他什么把柄。
我佩服孔明的,就是他这种儒家的立身之道和法家的治世之道,内外兼修,谁拿他也没办法。明朝的张居正,就是缺乏孔明的内功,后来落了个悲惨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