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xu4

(2007-01-12 18:53:17)
3.3.3.诸葛亮的战略

吴蜀夷陵之战,蜀军大败。

这一战败得很惨,诸葛亮听闻联营结寨,叹说"汉室尽矣"。这不仅仅是说军力上和人才上的损失惨重,更是指"隆中对"战略中的全面失败。完全失去了对荆州的控制,吴蜀联盟已经失败而且还结下了深仇大恨,"天下有变"没有出现(曹丕称帝,刘备没有抓住机会,反而去攻东吴还遭到了惨败,魏国也没有像诸葛亮想象的那样出现大的变动,人心安定,国之根本丝毫没有动摇)。

这一战,刘备动员了他有生以来的最强实力,七十五万精兵(此后蜀汉所能动员的最多兵力也不过三十万,而且粮食接济一直有问题,后来采取以十万轮换的方法,在兵力上始终不能够与魏国抗衡了)。而此战七十余万精兵全军覆没。并且损失了五虎上将之二:张飞、黄忠。蜀汉的年轻将领,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全部牺牲。导致后来蜀汉奇缺扛大梁的将才。

刘备病重白帝城期间,诸葛亮对当前的形势作了深刻地分析,进行了"隆中对"以后的战略调整。

当时蜀国局面很糟糕,魏国得到刘备死的消息后,发兵五路进攻蜀汉。魏曹真,兵十万,取阳平关。反将孟达,兵十万,取汉中。东吴,兵十万,取峡口入川。蛮王孟获,兵十万,取益州。羌王轲比能,兵十万,取西平关。来势汹汹。蜀汉面临生死存亡的要紧关头。

然而诸葛亮轻松地退了这五路大军,甚至都不用从中央派遣任何官员、部队。赵云扼守阳平关力拒魏军;马超、魏延以疑兵骇退羌族、蛮族;利用李严和孟达的生死交情,诈书退孟达军;放弃深仇大恨,派遣邓芝结好东吴。留张苞、关兴各三万军以做策应。轻而易举化解了这次的危机。

诸葛亮果然是有鬼神不测之机,他最大的长处就是应处理危机的快速能力。诸葛亮在战术层面上的兵法可算是运用得炉火纯青。

仅看诸葛亮的北伐数次撤退,简直是诡异之极。

第一次北伐失败,司马懿大军压境,退敌之计竟然是"空城计"。第二次受阻于郝昭的陈仓,退兵时候设计斩了王双。第三次因为司马懿的离间之计被迫撤退,但是退兵增灶,退得神不知鬼不觉,让司马懿也找不到机会。第五次因为粮食难以为继,退兵的时候轻松了结了张颌。最后一次人都已经死了,还骇退了司马懿,顺便算计了谋反的魏延。北伐成就,几乎都是被迫退兵的时候做到的。真是令人惊叹。

在军事上,这些不择手段都是可取的。问题是,诸葛亮把这一套带到了外交上。

舌战群儒,早传为千古美谈。然而对吴蜀联盟抗魏有任何建设性的作用吗?不过逞一时口舌之利而已。不免有强词夺理,更有人身攻击之嫌。还是黄盖一语道破"大军压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又对诸葛亮说:"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

诸葛亮做事,只求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达到目的,不论其他。诸葛亮到东吴时候,基本上是采取的"激"的外交手段。尤其是"激"周瑜。

其时周瑜已经决定了抗击魏军,诸葛亮心知肚明。可是周瑜不先说出来,是想要诸葛亮开出有利条件。诸葛亮当然不想付出什么代价,直接采取了最有效的一招。故意装成不知道大乔、小乔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又篡改曹操的文章,提出献"二乔"以避免将东之祸的主意。周瑜年少气盛,一激就上当了。

表面上看似诸葛亮聪明,却因此留下了隐患。

周瑜何等精明,怎么会事后还不了解诸葛亮的用心。曹操的文章天下皆知,能瞒得了几时?况且曹操岂是会为了两个女人而放弃天下大业的人,真是笑话!

诸葛亮痛快一时不要紧,周瑜的怨气却这样积累下来。

诸葛亮似乎热衷于在东吴卖弄这些手段。平心而论,赤壁之战时候的孙刘联盟,抗击曹操的主力是东吴,刘备只是辅助而已。诸葛亮玩弄的这些伎俩,实在是没有诚意的表现,尤其是"借荆州"的把戏,可以认定,从头到尾,吴蜀联盟就是诸葛亮对东吴的利用,吴国的反击只是正当防卫。

利益只有互惠才是合作基础,当怨气积累在东吴君主身上的时候,也就是蜀国危机的开始了。吕蒙偷袭荆州那么地令蜀国惊讶,诸葛亮的失察和不自觉的挑衅要付上责任的。

纵观历史,凭借玩弄阴谋诡计而终成大事者,无。

很显然诸葛亮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虽然没有出使过吴国,但很明显诸葛亮对吴国尊敬了许多,也诚恳了许多。虽然不免搞些小花招,比如怂恿秦宓展现才学刁难吴使张温,但是任用邓芝为使节,不卑不亢,坦然面对,已有堂堂大国气度。

另外,诸葛亮之"激"将不失为一个用兵的好办法,但是长期缺乏和部下的坦诚相待,使将领处于决策中心之外,而只是作为被动的执行者,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培养将领的能力。

这也是诸葛亮的特点,爱搞些锦囊妙计什么的,这些小动作除了证明自己高明之外,不会对任何人有任何帮助。与其说诸葛亮通过这些方法建立威望,不如说这是诸葛亮的天性。当年让刘备三顾茅庐已经是玩够多花样了,难道那些设计都是必要的吗?只怕未必。

蜀汉后期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与诸葛亮的用人是分不开的。在天才的指导下可以不用任何思考战略、战术,照着做就行了。而且诸葛亮偏偏又事无巨细都要操心,将领们当然没机会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了。

想想诸葛亮无论军事战略、战术策划、外交、政治、用人,甚至生活上都如此不遗余力发挥自己的大聪明和小聪明,虽然天赋异禀,又有十年的养精蓄锐,但也经不起这么折腾,早死已在意料之中了。

3.3.4.蜀国的北伐战略

蜀汉后期进行了两次主要的军事活动,一是平南蛮,二是北伐。这两者的关系密切。

在当时的蜀汉,文臣对诸葛亮不去理会魏、吴的威胁,劳师远征南蛮很不理解。他们以为"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只须遣一大将讨之,必然成功。"

然而马谡却言:"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相比之下,只有马谡能够清楚地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也只有马谡能够在以后贯彻诸葛亮的战略方针,那就是诸葛亮念念不忘的统一中原。诸葛亮是不会选拔只知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接班人的。

诸葛亮刚刚平定南蛮,却得到曹丕死,曹睿即位,司马懿要求督师雍、凉等处兵马的消息。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深有谋略,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然而诸葛亮的对策竟是"先起兵伐之"!

马谡以为"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不可复远征",并且献离间计来处理这个问题。

此计大获成功。曹睿新登皇位,最是忌讳大将专权,而且此计正是暗和"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的意思。于是曹睿"仿汉高伪游云梦之计。御驾幸安邑",司马懿这么精明老练的人也没有能发觉,上了个大当。(司马懿)"欲令天子知其威严,乃整兵马,率甲士数万来迎",导致曹睿误以为"司马懿果率兵十余万,前来抗拒,实有反心"。派人质问,司马懿虽百般解释,也仅仅逃脱一死,被削职回乡。

可以这么说,诸葛亮北伐战略的成功,几乎必须建立在魏国不重用司马懿的基础之上。而马谡兵不血刃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纵观马谡被杀后,虽然诸葛亮几度出兵祁山,也只能与司马懿相持不下。诸葛亮死后,也有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和兵法思想,但仅靠战术上的运用,获得战术层面上的成功,却始终不能动摇魏国的根本,反而因为多次用兵导致国力衰弱。

蜀汉在马谡被杀后,就再也没有人提出有建设性的战略了。整个北伐后期,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在战略层面上没有做过任何的尝试。其实整个北伐所得到的一切优势,无论是军事要地的获得,还是大获全胜带来的士气提高,或者是羞辱魏国畅快,都比不上马谡的那个离间计。

战略上的计谋才是最高明的兵法。

马谡的错误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诸葛亮的原因。

试问天下间像诸葛亮一样既能够在战略上做出判断,又能够在战术层面上良好的指挥的全才能有几个?马谡是属于正统的战略高手,他的作用应该发挥在战略策划上,而不是带兵打战,对具体的战术做出正确的应对。

蜀汉的确缺少像司马懿、陆逊那样的全才,但是却不缺乏人才,用人不是一定要用最有勇力和最有智慧的人才,而是要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此而已。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圣",但在人才的识别上却是失败的,这一点,远远比不上他的君主刘备,更比不上曹操。

4.外三篇

因为受到演义的影响太深,我经常把演义当成正史来写。其实很容易招致攻击,我却偏偏以演义为本,只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无论史实还是艺术加工,都按自己的思路断章取义。

三国的历史很复杂,研究三国的文章也很多,短短一篇小文想将三国说清楚,而且还要观点独到,翻出新意,是绝无可能,也不符合我的初衷。

平心静气,以常理揣度。

对于历史评论,我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观点影响了别人的思路。我努力表达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但绝不愿意任何人因此而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

有人说过,写历史永远是写今天。也不知道对不对。

4.1.贾诩战略

贾诩是三国中最有胆识的谋士。

吕布和王允在洛阳杀了董卓,消灭了牛辅部队,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惶惶不可终日,打算解散部队,夺路逃窜。

这个时候,贾诩跳了出来,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竟然建议李傕反戈一击。

李傕胆子可不小,他是马贼出身,三国中有名的强盗头子,胆大包天之辈。董卓做过的,比如挟天子之类的事情,李傕也做过。在他眼中,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就这样一个亡命之徒,还怕成这样,没交手就要逃命。

这也难怪。

就形势论。董卓是什么人?国贼!人人得而诛之。十七路诸侯结盟联合征讨的对象。董卓之不得人心,李傕是知道的。杀董卓之得人心,李傕更是明白。为董卓报仇,以天下至不仁伐至仁,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就实力论。对手太强大了。吕布是什么人?武力天下第一,纵横无敌的名将。虎牢关前,几乎是吕布以一人之力挡住了十七路诸侯。谁是吕布的对手?

可贾诩不怕。

一句话竟然还说服了李傕,反戈一击竟然也还成功了。毫不在乎可算"胆"的话,料事如神就算"识"了。

贾诩行为有些不可思议。在李傕手下,又开始为汉献帝出主意。煽动西凉兵离开李傕,削弱李傕的实力。又挑拨离间,让李傕部下产生猜忌之心,不动声色的搞垮了李傕。

然后贾诩悠哉游哉地找上了张绣这个主公。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竟然找上了这个明显没出息的主公,并且还一直忠心耿耿。

曹操来的时候,张绣投降。当张绣不满曹操的作为,贾诩就帮助他策划除掉曹操,曹昂、典韦拼了性命才保住曹操。后来曹操几次大军进犯,竟被贾诩轻松化解。

而官渡之战前,贾诩居然替张绣决定投降曹操的战略。

袁、曹相持的时候,张绣听从贾诩的意见,不顾曾经结下的深仇大恨,毅然投奔实力较弱的曹操。

贾诩知道出于形势曹操不得不重用张绣,但他更能看到,曹操在和袁绍的战争中能够取胜。最难得的是,他能够了解曹操的胸襟,知道曹操不会计较杀子大仇,即使时过境迁,曹操也不会刁难。

其胆识如斯。

那个时候,贾诩还是有赌一把的心理吧,赌的是曹操的胸襟,赌注是张绣和自己的性命。

投奔曹操之后,看似从容的贾诩,手心还是捏着一把汗吧。

贾诩选择君主,来去自如,颇有春秋战国时候才智之士的作风,"择其善者而从之"。观其一生用计,都是一言"兴邦、亡国"之策,惊世骇俗。其人更是特立独行,无论道德观、价值观,均大异常人。而贾诩坚持己见,从容不迫,竟能在乱世生存下来,且能位居极品,令人叹服,三国时代真是英雄用武之时啊。

4.2.鲁肃战略

历史上的鲁肃被称为"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

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天下战略: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乘机夺取益州,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鲁肃实在是难得的人才。

是啊……

读《资治通鉴》,看赤壁之战前那段,我始终以为孙权下决心抗魏,最主要是因为鲁肃的那段话: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这段说辞十分精彩,三国中只有鲁肃才会有这样的见识了。鲁肃的战略出发点完全是从孙权出发,不分析当前的形势,不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更不谈取胜的战术。整个战与不战的原则,就是孙权的投降后不会有地位和权力。所以对孙权来说,战是必然的选择。

是否觉得这个策略很像三国最著名的一句话。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只是为了孙权一个人,就可以不顾实力相差悬殊,不顾江东的老百姓生活安定,不顾江东数万将士性命。

一个国家,仅仅为了最高领袖的个人利益,就可以将国家置于战乱威胁、甚至是万劫不复之中,简直太可怕了。

难怪孙权会称赞鲁肃说,你真是上天赐给我的啊。

想来鲁肃一定是憨厚地笑着。

我心中陡升一股寒意。

4.3.司马懿战略

司马懿是魏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其精明老练,堪称三国第一。

历史上认为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克星。因为诸葛亮北伐最害怕的就是司马懿,采用离间计使司马懿失去兵权的那次北伐,是最成功的一次。其后,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持良久,始终也不能获胜。他们互相不能奈何得了对方。

但是看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对付诸葛亮总是很被动,简直是忍让,遭受百般凌辱而不怒,其胆怯心理让魏国的其他将军都看不起。而且司马懿每每在优势明显的时候让诸葛亮轻易的脱(当然诸葛亮有优势的时候一样被司马懿化解)。可以这么说,司马懿几乎靠拖得诸葛亮病死,最终才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司马懿好像一开始就没想过能战胜诸葛亮,一味退让,永远是防守,如果诸葛亮在多获二十年,相信司马懿也是这样应对。

然而司马懿真的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吗?司马懿的战术作风真的是被动防守吗?

看司马懿擒孟达,不待圣旨,不出十日。其时机把握之准,行动之迅速,令人叹为观止。

其后一次的辽东叛乱,叛军起兵十五万。当时相隔四千里地,魏军兵少路远,司马懿竟然能够做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仅以四万兵力,一年破敌。其攻击之强,战术之主动,与对峙蜀军时判若两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分析一下,诸葛亮北伐的之前,司马懿曾被离间下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要靠诈病欺瞒魏国的君主,让魏君以为自己不会造成威胁。原因就是司马懿一直在魏国受到猜忌。

而司马懿官复原职的原因是什么?是魏国没有对付诸葛亮的人才,不能不用司马懿。

由此可见司马懿的生死仇人诸葛亮,才是真正能使司马懿掌握权力的人。

鸟尽弓藏的道理,司马懿没理由不知道的。

于是司马懿采用了维持现状的平衡战略。一方面防止诸葛亮获得大的优势,对魏国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击溃诸葛亮,还要保持诸葛亮的攻击力。

也许在空城计的那个时候,诸葛亮也许是看破了这一点,才大胆用计的吧。

遥想当年,司马懿怔怔地看着城头上故作悠闲状弹琴的诸葛亮,心里长长的叹了口气,"也罢,我注定要成就你诸葛亮的神话。"

"回军!"一声令下。

转过头来,是深深的无奈。(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xu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