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缔结了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孙权派都督周瑜统率吴军精锐三万人,迎战曹操于乌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长江水战挫败曹军,紧接着在乌林火攻,曹操败走华容,引军北还,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曹操失去统一的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拉开。
这次战役也是对后汉三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
二、后汉统一的契机和不充分条件。
建安五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消灭了袁绍的主力精锐,但他没有急于进攻河北,而是等待袁氏子嗣的内讧。
分裂的河北终于在建安十二年走向末路,袁氏最后的残余逃到了塞外的乌桓,曹操为了斩草除根,长驱数百公里,消灭三郡乌桓,杀二袁,彻底统一华北黄河流域。
在以黄河流域为经济、政治重心的后汉,绝对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的雄心到达顶点,他认为是时候结束分裂了。他刚从塞外回到邺郡就做“玄武池”,训练水军,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扫平吴楚,一统天下。
从曹操的战略目的来看,初步目标是消灭刘表,进而迫使江东屈服(注一)。所以他只训练了半年的的水军就开始南征,目的只是控制荆州。但刘表的死和刘琮的投降使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荆州,白白得到七、八万人和大量的战船,也正是这些原因,驱使曹操决定提前进攻东吴,只是他把孙权想得太简单了。
刘备没有被彻底消灭,与孙权取得了同盟,曹操面临瘟疫和长江的双重困难,终于他否定贾诩的建议,遭遇乌林之败。
何兹全的《中国通史》说:曹操不能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尚且没有完全恢复,而长江流域的开发却一直在进步,所以曹操不能在建安十三年完成统一。直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的完全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的重心回到黄河流域,于是完成统一”。
这个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仔细想想,曹操从拥立汉帝到赤壁之战,十三个年头,实行屯田也有十个年头了,虽然在建安五年之前黄河流域的经济是崩溃的,但曹操用十余年的时间恢复和发展,就是为了给自己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用了七年时间去平定河北,而不是以“横征暴敛”的形式来完成黄河流域的统一,所以说在赤壁战前,黄河流域仍然是全国的重心所在,曹操之所以没有完成统一,还是因为水军和荆州问题。
曹操在玄武池仅仅训练了半年水军,这个层次的水军战斗力对付以汉水为依托的荆州军是可以的,但面对以长江为依托的吴军,就相形见拙了,所以曹操才会在赤壁吃个大亏。
总之,大形式曹操是有利的,主动权在他手里,就看他如何选择了。遗憾的是,这位逐鹿中原、大破袁绍、横扫塞外、最有希望结束后汉乱世的强人,最终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方式与敌人展开了战斗,于是那些不充分条件逐次爆发,他最终没能越过长江。
当时孙权当时仅仅二十六岁,他接手江东虽然有了八个年头,但论影响和威望,他需要仰仗周瑜,虽然他也自信的对周瑜说:“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但从孙权日后表现出来军事能力我们都知道,如果周瑜真的“不如意”而“还就”他,那曹操就要哈哈大笑了。
江表传》记载: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吴书》记载: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元和郡县图志》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
大致情况就是:大火一起孙刘联军跟进追击,曹操引军败走。
曹操败得很狼狈: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可见当时曹操仓促逃走,慌不择路(也是因为无法选择道路),从华容败走,华容当时是属于“云梦大泽”的范围,就是沼泽地。曹操之所以逃到此处,与对荆州地理的模糊有关系。
孙刘联军一直追到南郡才罢休。
六、曹操北归和孙刘跟进
《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裴注引傅子》曰: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三国志·曹操传》: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
《三国志·孙权传》: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可见,曹操的陆军从乌林经华容到云梦大泽与从水陆退到巴丘的水军残余汇合,烧毁残余船支,随后派遣张憙率领骑兵支援合肥。
同时《资治通鉴》记载:“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又派张辽、李典、乐进守合肥。
周瑜则率领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甘宁、凌统等进攻南郡曹仁,刘备收取荆南。
至此,赤壁之战结束。
七、曹(A)、刘(B)、孙(C)各时期参战的兵力的探讨。
1、曹操占据江陵并进一步南下之前:
A、曹操平定华北黄河流域,其总兵力足以威慑荆州投降,所以荀彧才会让曹操率领绝对优势兵力速出荆北,迫使刘琮投降,而且是成功了。可见曹操当时曹操的总兵力应该不比荆州军少,荆州刘表号称“带甲十万”(注九),那么曹操南征的大军应该是这个数量级的。再加上荆州降军近十万,其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
周瑜也说:“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应该说这个说法比较可信。
B、刘备在新野经营数年,还是有点实力的,长阪败后他仅关羽水军就有数千,那么刘备的兵力应该在一万多到两万之间,可惜他的主力部队被曹操的精锐骑兵在长阪彻底击溃。
C、此时东吴的总兵力应该有进十万的数量级。因为荆州与孙吴是世仇,双方军备不会相差很悬殊,建安十三年,孙权有能力击败黄祖军团,说明其总体实力应该不在“带甲十万”的荆州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