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与清华——深层和本质意义上的对比(转贴)
(2008-11-26 11:12:49)
标签:
北大清华高校杂谈 |
分类: 陪儿高考记忆 |
转南腔北调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c342d0100bgvx.html#cmt_null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便已经出现了一对高校中的“双子星座”:北大与南高(南大)。北大与南大也是中国最早崛起的两所顶尖名校。随后在1928年,清华升格为大学,凭借着庚子赔款公费留美的巨大优势而飞速崛起,后又经1952年院系调整,最终定型了今日北大与清华“双子星座”的格局。北大与清华,从深层与本质意义上,却又有着明显的差别。
北大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学、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以“大学”命名的学校,早期的北大身兼中国最高学府与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教育部)的职能;清华则是用美国退还给中国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堂”,是一所被用于输送学生赴美留学的预备学校。这两所大学,以年龄计,则北大是老大哥,清华是小老弟:清华成为大学以及国立的时间则比北大晚了整整三十年。以出身计,北大“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可谓是数千年中国高等教育“万世一系”的主干与正统;而清华作为有着强烈西化背景的留美预备学校,则与中国传统高等教育迥然不同,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就像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西方嫁接的旁支。
不同的出身与历史背景决定了北大与清华两校在深层与本质意义上的不同。
清华是一所以现代企业发展理念所包装出来的大学,有着明确的校徽、校旗、校训、校歌、校色、校花等一切标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取自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周易》,底蕴深厚、含义深沉;清华的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更是朗朗上口、大气庄重;清华的校色是紫色;清华的校花则是紫荆花……。可见,清华是被仔细包装的,而且包装的极为成功,显然,这与清华西方背景的出身是密不可分的。清华的学生,经常穿一身紫色校服,吟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带有清华强烈的外在烙印,而这些烙印则给了清华人以排他的归属感。但如果你问北大人“北大的校训是什么”,那么会得到相去甚远的不同回答,或者干脆是“不知道”。要是你进一步问“北大的校歌是什么”,那么对方或许会反问你,“北大难道有校歌吗?”。其实,北大几乎一切能确定身份的外在标志,诸如校训、校旗、校歌、校色等,都是莫衷一是、悬而未决的。或许是最初独特的地位使北大还不习惯于包装自己,或许是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统一北大的意志。其结果就是,北大没有一个统一的外在标识。所以,北大人经常分别站在不同的旗帜下,或者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旗帜。有人用“北大无常”来形容这一特征。
回过头来看看北大与清华的校名。“清华”二字来自清代皇家园林清华园。相传其得名源自晋人诗句“水木湛清华”,但也有人认为其本意是“大清统治下的中华”。不管怎样,这两个字含义雅致、读音优美,为众人所喜爱和接受。从作为品牌的角度来看,“清华”二字无疑是极好的。在中国,类似“清华”的校名还有“复旦”、“同济”、“协和”等,这些也都是很不错的名字。但要是在这些优美的词汇中品评出高下来,却不容易。因为这些词汇都是具体表意的,故而必然有其局限性,在相互比较时定会互有高下,或有短长,无法排出个一二三来。再看北大的校名。北大,其实本无名。北大初名“京师大学堂”,在当时一般被人们习惯的直呼为“大学堂”,现有“大学堂”匾额为证。以“大学”来称呼一所大学,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可见从那时起,北大的“职能性”就强于“品牌性”了。民国后北大虽改名为“北京大学”,但是其本意也只是指出这所大学位于北京罢了,“北京”只是补充说明学校地址的定语,这样看来北大其实还是没有名字的。这点恰好与北大未名湖之“未名”二字相呼应,以“未名”为名,在辩证中阐释了取名的终极境界:只要你选择了一个名字,那就势必失去了其他的名字。
所以,如果说清华是明确标识的,是有常的、具体的,那北大就是无常的、不具形的;如果说清华的校名优美动听,是具名的,那北大就是不具名的;如果说清华人是具有强烈归属感的,那北大人则“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换言之,如果说清华像一个公司或社团,那北大就像一个国家机关。确实,一个国家机关需要什么品牌、标识吗?国家机关重在职能性,而非品牌性。北大诞生之初即为中国最高学府和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天生就没有那种标榜自己的强烈愿望。而清华之崛起并不算早,最初也并无特殊的地位,所以清华就像一个成功运作的公司或社团,需要一个强烈的标识来体现独特性、维系凝聚力,以此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我们可以对北大与清华进行更深一层的解读。北大虽然表面上是无常的、不具形的、不具名的,但从更深层上,北大却是有常的,这就是北大作为中国最高学府“承太学正统,立大学祖庭”的历史地位。这种历史地位从本质层面上最终的标识了北大,使得北大“具常”、“具形”、“具名”,因此而成为北大的“终极标识”。这样的标签,是内在、深层、本质的。这种表里的不一致也体现在北大与北大人的身上。北大校园是多元的、学科是综合的、学生是相异的,北大的校训、校歌、校旗等这些身外之物是无常的,但北大的精神内核,却始终都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统一的力量。而清华,则依靠外在的、表层的统一标识,进而一步步浸润影响,由表及里的慢慢深入,最终形成了清华与清华人统一的风格与思维方式。这种统一的风格也较好的融合了清华个体的“小我”与清华整体的“大我”,从而使得清华与清华人在思想与行动上不受羁绊,越来越形成一个对外排斥的共同体,一个以清华为特征的聚类。
从诞生到今天,北大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反之,清华则经历了一个“神圣化”的过程。北大就像“万世一系”的皇族,有着独一无二的、近乎完美的出身、历史地位、象征意义和信仰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象征意义与信仰价值则被逐渐淡化,或被更实际的职能功用所取代;同时,北大也从昔日高高在上的最高学府,变成今日教育部直属的众多高校中的一所。这就是北大世俗化的过程。而清华,本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后升格为国立大学,再后来成为最受政府支持的两所大学之一,地位一路飙升;同时,也因为特殊的机遇、良好的经营和易于被大众接受的品牌式包装,从而在老百姓心中形成了强大的号召力。就这样,清华实现了其偶像化、神圣化的过程。在分别经历了世俗化与神圣化的过程后,北大与清华最终成为了今日普通大众心目中并称的大学“双子星座”。
前一篇:日记 今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