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假设了无数次的:如果去日本,一定要去看一眼靖国神社,看看那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去到了日本,排计划第一个要去的就是靖国神社。

千代田区,东京的中心地带。
下了地铁,行走在繁忙狭窄的日本小街道。
不算宽阔的入口,匆匆赶路的人流,没让人觉得这是个对某些人很神圣,却时不时在东亚引起巨大波澜的地方。


刻着神社名字的石碑很古朴,斑驳地显示着它的年代感。
巨大的鸟居,完全不同与大多日本神社小巧的红色木制,粗犷的金属质地,透露出的刚性、冷酷和威严,让不由得心里一震,感觉出了此地的不凡。

据说鸟居是神界和人间的区分,过了鸟居就表明已进入了神的世界。
略微有点上坡的设计,让神社的全景只有当跨过了第一鸟居,这日本最大的牌坊,才完整展现了出来。
长长的步道,整齐的石灯笼,虽然不能说一眼望不到头,可这规模,也已完全颠覆了以前想象中“那就是一日本小庙”的概念。

作为日本陆军之父和为创立靖国神社不遗余力的人士,明治时代的兵部大辅大村益次郎的铜像矗立在第一和第二鸟居中间的显要位置,可以说进门就让人明确了这就是个纪念军人的地方。

大村的这座塑像,建于1893年,号称是日本第一座西洋式铜像。不过其下面的篆刻却全部的文字都是汉字,是那个年代日文尚未形成?还是有文化的人都用汉字?不懂,求解~~


大村铜像右侧的树林中,树立着高大的纪念日俄战争期间被击沉的常陆丸和一战时期出兵西伯利亚惨败的田中支队的石碑。因为貌似觉得事不关己,就匆匆看过。

可没走几步,旁边的“慰灵之泉”,依照略微看得懂的几个中文,明显就是纪念二战的。

第二鸟居,建于1887年,是日本最大的青铜牌坊。
好像此地排名第一的不少啊~~


过了第二鸟居,左手边是用于参拜神社时洗手、漱口的大手水舍。此取用净身水的处所由整块花岗石制成,比我之前和之后看到的所有的神社的都要庄严豪华很多,说是1940年旅美日侨捐赠的,重达18吨。1940年,那应该还是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尚未参战,日侨也没闲着。

神门,神社的正门。1934年由当年的第一征兵保险株式会社捐建,现在改叫什么了?日本生命保险?

大门上面镶嵌菊花直径1.5米,是天皇的家徽。

最后的中门鸟居,木制,皇帝到此也必须下乘,因为前面就是拜殿了。

正好遇上一些个学生摸样的少年前来参拜祈福,看着他们认真的摸样,估摸着也就是求个考试通过什么的,没有什么其他的企图了。

院内宁静的氛围,售卖着各种符的小商店,遍布的结签,一时间让人觉得这边和一般的神社也没啥区别。

可就这么一回头,对面的“遗书”二字让人不由得走近看个究竟。
听说靖国神社每个月都会展览一位二战时期战地军人的家书,这次是一个叫中西八郎的陆军曹士,三重县度会郡城田村人,昭和十八年九月十四日“战死”。

黑板下,放置着一个有机玻璃的匣子,里面是印刷的中西八郎的遗书,白底黑字,很是肃穆。
昭和十八年,那就是1943年。看不懂日文,从上面夹杂着的“大东亚战争、第一线”等等的一些汉字,猜测此人应该是死在了中国。而此类“遗书”,后来还在神社的另外几处分别出现。

拜殿,一般参拜就是在此地了,再往后的本殿和灵玺簿奉安殿听说只有被供奉此地的家属或者每天那些老是要去参拜的人才能进。
很想好好看看,照几张,可被旁边站立着的这位大叔严厉制止:不许拍照!
没辙,只能借拍摄旁边供奉的鲜花之类的偷了一些。


整个的神社看着很新,修缮得极好,还很精细。
从侧面看去,拜殿后面的本殿只露出了个屋檐。
为了搞明白这个地方,最近看了一些介绍。此地原名为“东京招魂社”的地方,最初是明治维新时期为纪念日本内战戊辰战争期间为恢复天皇权力而牺牲的军人而修建的。十年后,依照《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的“吾以靖国也”,由天皇命名作“靖国”,意为使国家安定。因此在日本,所有的神社都归内务省管理,只有这个是归军方管的。
依照靖国神社目前的官方文献记载,其主祭神是“在戊辰战争、佐贺之乱、西南战争等日本国内战争和日清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北清事变(八国联军)、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満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支那事变(七七事变)、大东亚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对外战争中”“为守护国家而牺牲”的246万6千余人的灵魂,神社方面称之为“靖国大神”。而这些战争中,除了前期的在戊辰战争、佐贺之乱、西南战争,之后,全部都是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那基本纪念的就是他们的侵略史。
二战日本战败后,联合国占领军总司令部曾准备废除靖国神社,不过该神社摇身一变,成为宗教法人,得以保存。但1978年10月,靖国神社宫司松平永芳(战败时的宫内大臣松平庆民的长子)把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14人的名字列入靖国神社合祭,从此此地就成了争议的中心了。
因为人数众多,在此地没有骨灰或牌位,而只是将死者的姓名和资料记录在《霊玺簿》之上。那就应该是在本殿后面的灵玺簿奉安殿里面的了。官方认为这些都是“英灵”,是“为保卫祖国牺牲的生命”,因而作为祭神的死者会在姓名后加上“命”字尊称,如“东条英机命”。
了解了这些以后真的特别郁闷,试想一下,如果在德国的国家教堂里面,供奉一下希特勒的亡灵,还尊称一回说是英灵,总理还说每年要去看看,世界的反响会是怎样?而在日本,这些居然还需要拿来讨论!我们呢,只是表示抗议、表示抗议....
后来和一个曾旅居日本多年的闺蜜聊了一下,她说她也是到了日本才知道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因为当年天皇不是摆设,是有实权的,开战和投降可都是天皇颁布的。战败后有废天皇说,可日本人觉得天皇如果废了,日本不就亡国了?所以战后天皇走下神坛,不再有实权,对他们已经是天大的让步了。到现在逢年过节天皇出来招个手,日本人还会感动得痛哭流涕的。所以那些战犯是奉天皇之命去为国牺牲的,他们只是按照他们的习俗进行祭奠。

位于拜殿右侧的参集殿,一看就是新建的,规模很大,分成团体和个人两个入口,供参拜者使用。

整个神社内对我而言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这个2002年整修扩建的游就馆。
虽然它的名字源自源于《荀子劝学篇》中的“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意思是:居住要选择合适的地方,交游要接近贤德之人,是以免入歧途,做正确的事。可真实的是,里面有五个展示厅,展示了他们的“大东亚战争”,就是对名字来源之国的侵略。据说其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已经是删除“在南京城内,普通市民的生活得以恢复和平”,改为“严厉查处了散兵游勇”。

2006年,日本因受到美国的压力,删除游就馆部分展示板上一些对美国批评的内容。例如硫磺岛战役“美军遭受极大伤亡”之后的“美军统帅部遭到国民谴责,甚至产生了议和时机”被删除,改为明确记录冲绳岛战役日美双方战死人数:“美军死伤66000人”、“冲绳县居民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
可在2005年,他们却在游就馆门口给这个在远东军事法庭上唯一称那些日本战犯“无罪”的印度人帕尔博士(Dr. Radha Binod
Pal)树了这么一块巨大的“显彰碑”。

离谱的是门口的神风突击队员纪念塑像,旁边还立碑赞颂他们“崇高的殉国精神”。

对面,竟然还有他们军马和军犬的雕塑!
作为一个被加害国的国民,看得那个不寒而栗啊。
这些能说是宗教和习俗的需要?这可是一个国家级的纪念神社,这么供奉都是民间行为?
1972年修建灵玺簿奉安殿
1974年重建第一鸟居
1986年-1989年,整修正殿
1989年翻修拜殿屋顶
1992年建军犬铜像
1994年翻新修复神门
2002年整修、增建游就馆
2004年新建参集殿
2005年建帕尔博士“显彰碑”

站在他们的海军纪念碑前,看着他们认真的记录着一艘艘战舰的名称,忽然想,我们是怎么纪念我们的为国牺牲的英雄的?

前两天恰逢918八十周年纪念,却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条微博和图片,说日本人在缅甸仰光敏加拉洞的机场东北为当年阵亡缅甸十八万日军官兵修筑了一个奢华的公墓,和荡然无存的中国军人墓地形成鲜明对比。
引用一下曹景行老师的微博:“如果我们不能实实在在地尊重自己的抗战历史,不能尊重所有曾经捍卫过国家的战士,谁又会尊重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其他足迹

英伦之恋
“款姐”游南越 梦幻的以色列、约旦行
埃及拾遗

闲逛吴哥
土耳其游历记
滇北纪行
吃住江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