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以色列耶路撒冷哭墙西墙第一圣殿第二圣殿旅游猪圈之舌 |
分类: 梦幻约以行 |
怨声载道离开了圣墓教堂,没行多远就来到了哭墙的入口,经过一番不算复杂的安检,整面哭墙完全袒露在我们面前。
虽然清晨的路过已经给了我们不小的震撼,但无数次曾经在电视和报刊杂志上看到过的场景,如今却那么近在咫尺,且是今天踏足的耶路撒冷三大圣地的最后一个,完满中的却带着伤感。
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战火,早已使它变得千疮百孔,布满缝隙,风雨中,墙缝中的小草摇曳着,诉说着犹太民族的苦难。
公元前961年,大卫王的儿子,著名的所罗门王在圣殿山修建了华丽的所罗门圣殿,又称第一圣殿,用来朝拜耶和华和存放犹太人与上帝约定的圣物“十诫”法柜(又名约柜)。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攻占耶路撒冷,将第一圣殿付之一炬,4万名犹太人被掳,沦为“巴比伦囚”。(以色列人对伊拉克的恨可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好几千年!)
经过半个世纪的流亡,犹太人陆续返回家园,希律王在第一圣殿的旧址上修建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第二圣殿。但不幸的是,美好的岁月并没有维持多久,公元70年,罗马人大举入侵以色列,罗马提多将军烧毁了第二圣殿,从此犹太人开始了2000年流浪的历史。
现在的哭墙,是由第二圣殿西墙的断垣残壁修复而成,标明的名称是西墙(Western Wall),那时当年罗马帝国为显示占领成果特意留下的。拜占庭时代,犹太人被容许每年一次于圣殿被毁周年日到西墙来,为民族的流离失所,国度复兴哭泣祷告,太多的犹太人的泪水从此使它又被称为“哭墙”(Wailing Wall)。
1948—1967年间,哭墙落入约旦手中,禁止犹太人祷告,哭墙无人哭泣达19年之久。1967年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收复耶路撒冷,从此犹太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到哭墙祈祷。曾在纪录片中看到过这一段,那些六日战争中胜利的士兵,看到哭墙就在他们面前时那悲喜交集、潸然泪下的面容,绝对是震撼心灵,久久难忘。
今日可见的哭墙,高19米、长48米,其低层石头来自希律王时代,大而宽阔;中层属回教时代,相对窄小;高层的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时代,则类似于砖头大小。
约旦占领时期,哭墙前4公尺就有破旧的建筑存在,以色列收复后将其拆除障碍,修建成可容纳数万人的大广场。
依照犹太教规,哭墙前男女的祈祷区域被完全分隔开,女子部分约占三分之一。虽然听说确定是否是犹太人是看其母亲是否是犹太人而定,可还是男人至上啊!
来到哭墙前,世界各地的妇女手持《圣经》,旁若无人,潜心祈祷。更有人一边祈祷,一边点头,因为根据犹太教规,凡是念到圣人名字的时候时必须点头。祷告完毕的,还倒退着离开,表达着她们的虔诚。
墙缝中,各种填满着写着心愿的纸条。耶路撒冷的邮局还有一项专门的服务,就是将世界各地的人寄往这里,写满愿望的给上帝的信塞入哭墙的缝隙中。我们到了这边,怎能错失这一机会?纷纷努力寻找如何能让自己的纸条留得更长久的墙缝。可是多少年,多少人,那条缝可不好找。望着随风吹雨打而落满地的纸条,只能祈祷上苍,听见我们的声音。
这时雨越下越大,仿佛老天也知晓我们来到了哭墙,不知道流下的是雨还是泪?
一堵哭墙,自下而上,一览无余。对我们而言就是无处躲无处藏,任凭圣城的雨浇落,也算是种洗礼吧。
费了半天劲,在公共服务设施的拱门前和男同胞汇合了。一问才知道,男性进入哭墙是必须带那种犹太小帽的,如果没有,门口还有一次性的纸制的提供。关键是男性那边的祈祷区还有个巨大的拱门,完全可以风雨无阻,这就是著名的威尔逊拱门。听说里面还有个圣坑,以色列的考古学家一直在墙角下持续着对第一、第二圣殿及耶路撒冷历史的研究。
骤雨初歇,老天大约是知道我们准备离开了。往出口方向走去,一回头,看见了高耸的金顶,那著名的岩石拱顶清真寺恰在威尔逊拱门的上方。我们清晨登上圣殿山的通道就是照片右侧跨越哭墙的灰绿色顶棚覆盖处。
知道圣城的圣地相互邻居,但从未想到是如此的一体。同一上帝,同一渊源,却都想独占。三千年来反复易手,犹太人、埃及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马穆鲁克人、奥斯曼土耳其人、英国人,今天又回到了犹太人的手中。每次易手都是有人欢乐有人愁。今天犹太人的耶路撒冷日正是巴勒斯坦人的国耻日。
怪不得那些极端犹太组织期望能够拆除岩石拱顶清真寺,为此他们每年还要将一根象征第一圣殿的石柱举行一个象征性的仪式,希望重建圣殿。要真是这样,那可真要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离开哭墙,出门发现正是我们早晨进圣殿山的入口。一天的耶路撒冷老城,从粪门始,由粪门终,也算是一个轮回?
PS,前两天看到新闻,说19世纪经过修缮和加高的那部分哭墙的墙体出现松动。以色列文物管理局表示,由于冬季大雨已经过去,这一问题暂时还不会对游客构成直接危害,但修补工作会立即展开,并确保在秋天雨季到来之前完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