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这种品质

标签:
爱在中国行细说中国人杂谈 |
分类: 没事找乐 |
1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真要到了。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日子过得真他娘的快,甚至都觉得是有点突如其来一般,总之无法形容,或是形容为Flashpoint!做为北京人,跟家门口举办奥运会,除了激动肯定也得有点荣耀感,所以期待是种享受我觉着挺好,等它真来了,倒变得有点晕乎了。
关于奥运主题一系列的歌曲,我听来听去只有一首很不错,就是《北京欢迎你》,旋律很好听。《永远的朋友》也凑合,其他就没什么感觉了,尤其那《we are already》,我内心最真实的反映,这什么破调儿?!
现在北京孩子迎奥运,别出心裁的想出这种发型,理这种“奥运头”。其实这在国外不新鲜,老外的脑袋在重大节日或盛会之际向来充当艺术品,中国人比较含蓄,不爱往“人最终只是一件艺术品”的方向设计,不过这回一帮北京小孩搞“奥运头”也算是街头一景,够前卫的,未来还得靠新世纪总动员。
2
没事的时候翻看自己写的小说,翻到一句话——虽然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每个生命都有其存活的道理,可是能够代代相传的生命,皆是用心之者。……因为在她看来,用心相待万物才会更加坚强。——首先这句话让我想到印度哲学大师奥修(Osho)关于一些内在的阐述,关于“家”这个心灵的东西,比较深奥,这让我读奥修的著作比较缓慢,因为他的话总要好好琢磨一下,如果过眼云烟,简直不知所云。所以,本来是想给诸位推荐一下奥修的著作,如《莲心禅韵》(禅宗哲理)什么的,后来一想,自己还没太弄明白,就别四处荐了。
其次让我想到一个动物——猪坚强。每个生命都有其存活的道理,猪坚强这个称呼太生动了,我一点也不觉得此名有何不妥。就像以前我看动物世界,一个小羚羊在河边喝水被鳄鱼咬住犄角往河里拽,小羚羊拼命挣扎,不放弃一丝活的希望,这时候感动了一只岸上的母河马,母河马张牙舞爪地冲过来帮助小羚羊与鳄鱼抗争,最终鳄鱼被母河马的狰狞吓跑了。这就是说,小羚羊可以称呼其羊顽强,母河马也可以称呼其马咬金。道理都是一样,就是那种精神——想起一句冷幽默——始终没有沦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靠的就是坚强品质。瞧瞧,那位朋友也应该称呼其坚强。
3
最近把美国历史剧《都铎王朝》(The Tudors)两季都看了,拍得还不错,从历史角度看,也差不多没走样,顶多添了些野史材料。英国的历史上最让我感兴趣的两个王朝,就是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现在的英国温莎王朝我倒没什么兴趣,唯一有兴趣的威尔士公主Diana王妃在车祸死掉了,所以从英国的王室,我对他过去的王朝要更有兴趣。
英国历史上出了六位女王,其实更准确说是七位,都铎王朝就占了仨,一个是玛丽一世(英国第一位女王),另一个是伊丽莎白一世,其实还有一位女王是简·格雷,她在位只有九天,后来被玛丽一世在伦敦塔里秘密处决了。都铎王朝是英国史上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一个朝代,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在当时都被称为“私生的杂种”,她们的爸爸——都铎王朝第二位国王亨利八世,这老兄是那种见着美女抬不动大腿的主,英国真是一个绅士国度,要我看,这绅士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就是他妈的阴盛阳衰。像美剧《都铎王朝》里亨利八世约会美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说我愿做你忠实的仆人——国王一下变美女仆人了,这要在中国古代,甭说后宫有多少的妃子贵人,兼之满朝文武大臣和官宦,全是皇上的仆人,得听朕的使唤。当然,皇上他妈除外。历史上中国也有阴盛阳衰的时候,比如武则天时代,慈禧时代,尤其慈禧时代,整个满清都成了恶女人慈禧的仆人。
英格兰九天女王简·格雷死之前拒绝见夫婿,她觉得这样会扰乱为死亡而准备好的神圣的宁静,只会让夫婿更加软弱而非坚强。所以又是坚强,坚强可以用到每一处,包括是面向死亡,也要坚强的离去。坚强是一把剑,它本身是粗糙的,由外向里越磨越锋利。伊丽莎白一世之母安妮·博林王后最后也被处死,送上了断头台,死前倒显得挺庄重和沉静,已然心有所向了。我就突然想到古波斯的神秘主义苏菲行者杰拉鲁丁·鲁米(Jelaluddin Rumi)提倡过一种观点,是要求去掉我们自己的头,要变成“看”——无思想的观照。然后印度的奥修也有类似的观点,指一种境界叫“没有头”,称这种为“断头台的静心”。这些境界颇为抽象,是非常隐喻的哲学观念。不过我看《都铎王朝》里安妮·博林王后在断头台前倒似乎有点“断头台的静心”这境界。我琢磨着,下回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海边那美人鱼铜像再遭断头后,我看就不用再找头归位了,导游可以用很抽象的哲学概念解释为——它去掉了头,是要变成“看”,这种“看”是由心而观,而不是它的头。希腊的历史雕塑上也经常冒出几个无头雕塑,依我看,头的价值和心的价值一样大,不管你是否用心去考虑什么,都要由大脑这个中介给输入和输出。我的感觉是,如果这个人是先天的弱智,是个傻子,你就算当他“没有头”,有一颗超凡的内心,说实在的,此人还是个傻子,因为内心是要同神对话,可神却帮不了此人从智障中拉出来,否则当今的社会就不会有弱智了。
推荐读物:
《细说中国人》
作者:上官子木
用独特视角来阐述中国的国民性。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真要到了。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日子过得真他娘的快,甚至都觉得是有点突如其来一般,总之无法形容,或是形容为Flashpoint!做为北京人,跟家门口举办奥运会,除了激动肯定也得有点荣耀感,所以期待是种享受我觉着挺好,等它真来了,倒变得有点晕乎了。
关于奥运主题一系列的歌曲,我听来听去只有一首很不错,就是《北京欢迎你》,旋律很好听。《永远的朋友》也凑合,其他就没什么感觉了,尤其那《we are already》,我内心最真实的反映,这什么破调儿?!
现在北京孩子迎奥运,别出心裁的想出这种发型,理这种“奥运头”。其实这在国外不新鲜,老外的脑袋在重大节日或盛会之际向来充当艺术品,中国人比较含蓄,不爱往“人最终只是一件艺术品”的方向设计,不过这回一帮北京小孩搞“奥运头”也算是街头一景,够前卫的,未来还得靠新世纪总动员。
2
没事的时候翻看自己写的小说,翻到一句话——虽然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每个生命都有其存活的道理,可是能够代代相传的生命,皆是用心之者。……因为在她看来,用心相待万物才会更加坚强。——首先这句话让我想到印度哲学大师奥修(Osho)关于一些内在的阐述,关于“家”这个心灵的东西,比较深奥,这让我读奥修的著作比较缓慢,因为他的话总要好好琢磨一下,如果过眼云烟,简直不知所云。所以,本来是想给诸位推荐一下奥修的著作,如《莲心禅韵》(禅宗哲理)什么的,后来一想,自己还没太弄明白,就别四处荐了。
其次让我想到一个动物——猪坚强。每个生命都有其存活的道理,猪坚强这个称呼太生动了,我一点也不觉得此名有何不妥。就像以前我看动物世界,一个小羚羊在河边喝水被鳄鱼咬住犄角往河里拽,小羚羊拼命挣扎,不放弃一丝活的希望,这时候感动了一只岸上的母河马,母河马张牙舞爪地冲过来帮助小羚羊与鳄鱼抗争,最终鳄鱼被母河马的狰狞吓跑了。这就是说,小羚羊可以称呼其羊顽强,母河马也可以称呼其马咬金。道理都是一样,就是那种精神——想起一句冷幽默——始终没有沦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靠的就是坚强品质。瞧瞧,那位朋友也应该称呼其坚强。
3
最近把美国历史剧《都铎王朝》(The Tudors)两季都看了,拍得还不错,从历史角度看,也差不多没走样,顶多添了些野史材料。英国的历史上最让我感兴趣的两个王朝,就是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现在的英国温莎王朝我倒没什么兴趣,唯一有兴趣的威尔士公主Diana王妃在车祸死掉了,所以从英国的王室,我对他过去的王朝要更有兴趣。
英国历史上出了六位女王,其实更准确说是七位,都铎王朝就占了仨,一个是玛丽一世(英国第一位女王),另一个是伊丽莎白一世,其实还有一位女王是简·格雷,她在位只有九天,后来被玛丽一世在伦敦塔里秘密处决了。都铎王朝是英国史上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一个朝代,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在当时都被称为“私生的杂种”,她们的爸爸——都铎王朝第二位国王亨利八世,这老兄是那种见着美女抬不动大腿的主,英国真是一个绅士国度,要我看,这绅士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就是他妈的阴盛阳衰。像美剧《都铎王朝》里亨利八世约会美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说我愿做你忠实的仆人——国王一下变美女仆人了,这要在中国古代,甭说后宫有多少的妃子贵人,兼之满朝文武大臣和官宦,全是皇上的仆人,得听朕的使唤。当然,皇上他妈除外。历史上中国也有阴盛阳衰的时候,比如武则天时代,慈禧时代,尤其慈禧时代,整个满清都成了恶女人慈禧的仆人。
英格兰九天女王简·格雷死之前拒绝见夫婿,她觉得这样会扰乱为死亡而准备好的神圣的宁静,只会让夫婿更加软弱而非坚强。所以又是坚强,坚强可以用到每一处,包括是面向死亡,也要坚强的离去。坚强是一把剑,它本身是粗糙的,由外向里越磨越锋利。伊丽莎白一世之母安妮·博林王后最后也被处死,送上了断头台,死前倒显得挺庄重和沉静,已然心有所向了。我就突然想到古波斯的神秘主义苏菲行者杰拉鲁丁·鲁米(Jelaluddin Rumi)提倡过一种观点,是要求去掉我们自己的头,要变成“看”——无思想的观照。然后印度的奥修也有类似的观点,指一种境界叫“没有头”,称这种为“断头台的静心”。这些境界颇为抽象,是非常隐喻的哲学观念。不过我看《都铎王朝》里安妮·博林王后在断头台前倒似乎有点“断头台的静心”这境界。我琢磨着,下回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海边那美人鱼铜像再遭断头后,我看就不用再找头归位了,导游可以用很抽象的哲学概念解释为——它去掉了头,是要变成“看”,这种“看”是由心而观,而不是它的头。希腊的历史雕塑上也经常冒出几个无头雕塑,依我看,头的价值和心的价值一样大,不管你是否用心去考虑什么,都要由大脑这个中介给输入和输出。我的感觉是,如果这个人是先天的弱智,是个傻子,你就算当他“没有头”,有一颗超凡的内心,说实在的,此人还是个傻子,因为内心是要同神对话,可神却帮不了此人从智障中拉出来,否则当今的社会就不会有弱智了。
推荐读物:
《细说中国人》
作者:上官子木
用独特视角来阐述中国的国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