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聊不胜聊 |

其实那个馄饨和饺子在包法上还是有区别的,但甭管它怎么演变,全都是一脉相承,一个祖宗繁衍出来的两个模样。《食货志》书里说馄饨“像其圆形也,屑米面为米,空中裹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成笼、或煮啖之。”这就是说馄饨是圆的,但饺子可不是圆的。南朝宋时流放到广州的士人沈怀远,他撰写了一本《南越志》,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说“闽人十月一日作京饨,祀祖告冬”。福建的人十月一日那天,要作京以馄饨祀祖告冬。这里的馄饨哟,它跟饺子可就一点模样也不像了,这就是后来的馄饨新品种,老的馄饨是说饺子,新的馄饨才是馄饨。北齐末隋初,颜子推动的文集说“今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个馄饨,就是南北朝到唐朝时候的“偃月形馄饨”的饺子,形状像偃队的月牙,它跟闽人祀祖告冬的馄饨,可真是一个祖宗繁衍的两个小分支各立新门户的同根生兄弟。
这俩兄弟是到了宋朝时候才被真正区别开了,宋朝时候中原大地上不全是馄饨了,出现了角子这个叫法。兄弟俩开始天南地北各奔前程,馄饨在中国南方发扬光大,饺子在中国北方繁衍弘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现在,南方还有很多地方比如温州云南等地吃的饺子是叫馄饨,而北方人早就把馄饨和饺子区别开了,不能混淆。中国的饺子,古时候都是叫角子,到了唐朝叫“汤中牢丸”(说明那时候都是“水饺”,不是捞出来蘸醋的,在南方是很普遍的吃法),到了元朝叫“时罗角儿”,到了明朝末年叫“粉角”,到了清朝叫“扁食”。清朝到后来,才出现了“饺子”这个字眼儿,清朝的直隶省(今河北省)《肃宁县志》书里有“正月初一盛馔同享,各种扁食,名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就是说,北方人过年,无论贫富贵贱,都用白面做扁食(那个也叫煮饽饽),在时辰交接的子夜吃,称为“交子”,再后来就谐音变成了饺子。所以按照老传统啊,不吃饺子就是没有过年。
北方的饺子和馄饨彻底分家后,饺子内部也开始慢慢分支,清朝的徐珂编撰《清稗类钞》里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水饺。南方人吃水饺多与馄饨还有那么些许“汤里渊源”,到了北方人没有汤的蘸醋饺子,就几乎什么也不相干了。所以我个人的喜好呢,吃饺子是要蘸醋的,不要有汤,有了汤就是吃馄饨了。我讨厌吃水饺这种模棱两可的吃法,看起来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后来我去山东,又发现那里有些地方做出来的饺子又像饺子又像馄饨,即可以捞出来蘸醋也可以就着汤食,这真是一种想得极周全的做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