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有待探索

(2009-11-09 19:53:47)
标签:

财经

  本报记者 马丰敏报道

  日前召开的中国互联网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正在加速发展。2008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117亿元,增长54.5%;截至今年9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了1.92亿,较2008年增长62.7%。

  随着手机用户和手机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我国移动互联网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春天,其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点正在被业界看好。

  探索商业模式

  多个行业中介机构预测,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平台的移动互联网将要超越以电脑为平台的传统互联网,成为未来互联网应用的主流。

  不过,移动互联网将与传统互联网比肩,并不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已经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

  网易高级副总裁周枫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并不成熟。在互联网行业,企业运作能否成功,商业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移动互联网应该采用何种商业模式,业内见仁见智。

  “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便携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统计显示,拥有手机的中国人,手机在自己身边1米范围之内的时间每天大概是14小时,这说明移动互联网具有个人专属性。”无限讯奇公司运营总监兼总裁龚宇认为,这种专属性使移动互联网的媒体价值不可估量。

  “媒体最核心的价值和考量因素是其能否为广告主精准定位,其定位功能越强,价值就越高。移动互联网能够做到精准定位,这就是它的媒体价值。”龚宇说。

  除了移动互联网的媒体价值之外,增值业务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3G应用的不断深入,各大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8月17日中国移动“移动应用商场”正式上市之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对外发布了即将开发手机应用程序商店的消息。国内手机应用软件商店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为了更好地激励广大开发者,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甚至宣布近日将在移动应用商场平台启动开发者百万重奖计划。

  与电信运营商一样,各大门户网站的增值业务也是异彩纷呈。除了彩铃等业务的竞争外,各大门户网站还开发了许多其他增值业务。

  随着手机应用不断丰富,手机阅读成为新的阅读方式。据艾瑞咨询分析,目前大概有1.2亿人在使用手机进行阅读,其中还有将近2500万左右的手机用户从来不看报纸、杂志,也不浏览网站,他们获得资讯的最主要方式是通过手机阅读资讯内容。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表示,手机出版是网络出版的延伸,是一个新的契机。

  不可避免的挑战

  “如果我们希望把传统互联网的产品和应用移植或渗透到移动互联网中,我们必须做出一些改变。这就是要对传统互联网的体系结构,以及一些产品设计和服务理念作出调整和改变。”TOM在线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孟跃辉说。

  目前看来,传统互联网的一些主流应用通过现有的3G平台,可以部分或绝大部分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中,由此产生新的移动数据服务,如移动支付、移动位置服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等。

  “最主要的挑战是,现在的移动支付系统依然不完善。”孟跃辉认为,目前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特别完善的解决方案。

  记者了解到,当前移动支付有3种主流技术:EFC、SIMPASS以及新兴的NSDT技术。如果采用EFC和SIMPASS技术,用户需要更换手机或手机卡,实施起来成本太高;采用NSDT技术虽然不需要用户更换手机或手机卡,但是它的稳定性和成熟性还有待市场考验。尽管一些大的银行和运营商也推出了一些其他解决方案,但都不够成熟。

  据国外运行经验,3G开网5年后,在用户中的渗透率会出现猛增。目前,我国首批3G用户数还不到200万,在国内6.4亿手机用户中,占比还不足1%,即使在新增手机用户中,也只有2%多的份额。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认为,现在只是我国3G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其将与现行的2G并存5年左右。

  然而,此时被称为“3.9G”或“准4G”的长期演进技术(LTE)已日渐成熟。这种最新移动通信技术的最大无线带宽是3G的10倍以上。

  陈金桥预测,我国可能在2014年具备发放4G牌照的能力,此后5年内,4G将逐步取代刚成为主流的3G。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向前演进,各大运营商也要相应进行网络优化和调整。因此,孟跃辉认为,3G只是一个起点,它带来了传统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向移动网络转变的机会,随着网络终端产品服务的成熟,移动互联网用户会逐渐适应新的使用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