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第一批28家企业,在国人的期待中终于出笼,他们被寄予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祝福与希望,一是10年的煎熬终成一箭;二是放眼全球,创业板成功的少失败的多。
因此,不难想见,这28家企业是在众多的优秀企业中千挑万拣出来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尤其在目前世界经济极度不景气的情况下,成功的目标甚至提到了政治的高度。
尽管这些企业基本背离创业板的定义定位和基本精神,已都差不多进入成熟阶段,但他们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成功表现意义是深远的,尤其是带动创业热情、引出潮涌般的社会资金的作用将是明显的,国家的一个死结得以松解,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就业形势严峻问题。
成功即是为国家分忧!
但这28家企业真的能担当如此之重的社会责任吗?
财经E线没有去这些企业作实地调查,仅认真细读这些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得出几点印象:
一是这些企业良好的业绩大多得益于中国这些年的繁荣与稳定,以及所在行业的快速发展,说不上有多少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观念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发明专利少能局部说明问题;募集资金投向用于研发的少也能局部说明问题;
三是资源的依赖性重。或是某一客户,或是引进的某一技术;
四是有规划但几无战略,看不出哪家企业有象华为那样的抱负。鸟分两种,麻雀和雄鹰,麻雀寄人檐下,不可能象雄鹰那样有展翅的一天。
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这是常识,妇孺皆知,但中国的企业家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缺乏这样的经验和历练。这并不是说,中国企业家就一定要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才能成长,但一个企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周期的调整始终会来,会有不少企业家和企业会随之倒下。
创业板第一批28家企业,财经E线观察,能经受周期调整不倒下的,比例不高。财经E线推断,8年后,少则50%,多则80%的企业会消亡。
或倒闭!或被兼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