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狼计划”背后的个人价值
(2012-08-01 20:55:49)
“养狼计划”背后的个人价值
孙学涛
当地时间7月31日晚,伦敦奥运会女子举重63公斤级决赛,哈萨克斯坦选手马内扎以总成绩245公斤打破奥运会纪录并摘得冠军。与前几天夺得女子举重53公斤级冠军的祖尔菲娅一样,马内扎也是原籍中国的交流选手。
祖尔菲娅夺得金牌后,有人称是“养狼计划”的胜利。也许,马内扎夺得金牌,亦会得到如此评价。
“养狼计划”,乃蔡振华接掌中国乒协时提出的一项着眼未来的长远计划。直白地说,中国一直包揽一个项目的奖牌,谁还跟你玩?于是,让中国队员“走出去”,让外国队员“走进来”。这样做,可能会失去一些利益,但长远上讲,完全有利于自己。
从国家叙事的角度讲,此举并不为过。毕竟,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奖牌的多少,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一项运动的兴与衰。
问题在于,“走出去”的中国运动员,个人价值怎样保障、如何实现?比如,没有国内某个项目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运动员怎样出成绩?更重要的是,“走出去”之后,还能不能回来?祖尔菲娅是4年前被交流至哈萨克斯坦的,她表示非常想念祖国。但她同时说,“在中国,我可能没有参加奥运会的机会”。
在国家叙事下,这种“昭君出塞”式的人才输出,或许会受到喝彩。但时过境迁,当下的中国体育,似乎已经开始摆脱“举国体制”的束缚,逐渐转向公民个体价值的提升与实现。如此一来,当“墙内开花墙外香”时,公众该怎样面对墙外的花香?
如果说祖尔菲娅和马内扎夺得金牌是“养狼计划”的胜利,那么,请不要叫她们“叛徒”。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