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河南公共政策南方周末中国经济时报寒门杂谈 |
公共政策应避免剥夺寒门学子向上的权利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近日,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网上引起热议。截至8月7日,原帖点击率已经达到40多万次,3000多个回帖,还有不少网站转载。(8月8日《长江商报》)
□
孙学涛
“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想必这位具有15年教龄的教师在作出如此令人绝望的判断时,他心里多么希望,这不是一个事实。可是,一些无情的数据似乎可以佐证这位老师的判断。8月4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以《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为题报道,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相反,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这说明,“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
不必讳言,这一现象的成因,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的。据报道,优秀的教师大都趋向大城市的优秀学校,家庭清贫的学生几乎没有课外书,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农村的尖子生比不上城市孩子的差生”,很多时候并非夸大其词。据《南方周末》报道,宁夏一名尖子生参加完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后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打击,因为他不懂网络语言,也不认识五线谱。
遗憾的是,当前某些公共政策不仅不是“损有余、补不足”,反而偏向社会中本来就拥有更多经济与行政资源的地区或人群。比如,大学自主招生、中学校长推荐制等政策,当然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应看到,由于起点过低,农村的孩子几乎没有机会享受这些政策。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越是拥有重点高校资源的地区,在本地区招生的计划越多,对生源大省却吝啬有加。比如,8月7日的《朝闻天下》报道,数据显示,河南省是进入重点大学机会最低的省份,录取率为1.7%,全国平均约为4%。今年,北京考生考入北京大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45倍,考入清华大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36倍。这让河南考生情何以堪!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获得教育公平,首先要平衡教育资源,不能让寒门学子输在起跑线上。更需注意的是,在公共政策上,要给予落后地区某些政策补偿。最起码,应该避免经济落后地区的孩子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看似高考选拔方式越来越多的背后,还是赢者通吃。其结果,“贫二代”会越来越多,底层固化,造成社会断裂,贫富矛盾增多,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当然,寒门孩子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决不要自暴自弃。前几年,麦子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激励了无数寒门学子。是的,奋斗18年,也可能无法坐在咖啡店里喝咖啡。但是,不奋斗,便永远不会有这一天。何况,向上的通道并非华山一天路,只要努力,永不放弃,至少能领略不同于父辈的人生风景。前提在于,要始终坚信,穷人家的孩子也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