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是怎样建成的
文/ 张嘉树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本小说,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的是前苏联的革命战士保尔·柯察金的故事。那时大约是1972年前后,“文革”尚未结束,这本书自然是被作为黄书被禁看的。书中有那么几段保尔和冬妮娅的爱情描写,当时看得心惊肉跳,满脸通红。
我与钢铁还是有缘。1982,我大学毕业在大连日报理论部主编《青春》专版,深入基层蹲点采访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大连钢厂。我在那里呆了一个月,写出一篇关于青年炉的报告文学,题目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次杂志社要去伊春的钢城采访,我原本是决定要去的,后来因为组织大连记协锦州采风团的缘故,时间上脱不开身,只好由王彦堂和李道芳带队去了。
后来,看了杂志社同事写的稿子拍的照片,对西林有了很神往的感觉:巍巍的小兴安岭延绵起伏,茂盛的白桦林一望无尽,潺潺的汤旺河水碧波荡漾,见证者一座钢城的沧桑巨变。在祖国东北这块宝地,正在演奏着绿色森林和红色钢花交响的豪迈乐章。
我在区委书记和区长的专访中读到了这样的豪迈,同时,他们也有着清醒的头脑和深远的见识。能够明确提出并且践行“山水钢城,德善西林”的建设理念与“生态立区,工业兴区”的发展战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意味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旦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不但能够改变面貌,而且能够造福人民。
富庶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化工工业发达的地方,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西林的区委书记张更利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承受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得过且过,忽视生态建设,放松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受到侵害,生产就失去了基本要素,生活就失去了根本保障,经济增长取得的成果也将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损失消耗殆尽,更谈不上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所以,西林“生态立区”战略是对西林发展负责任的选择,是对西林人民负责任的选择,张书记形象生动地说:“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GDP,是要绿色的;要小康,更要健康。”区长吴金城则是结合具体的工作回答了“为谁发展,如何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在他看来,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民生,全方位发展是崇高的追求。我还了解到,由于这里的领导有这样的理念,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得到了特别的重视。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西林这座钢城,我们深深感悟到山水之间所体现的仁和智的无穷魅力,静和动的浪漫情怀。我们的记者在钢厂在林区在街道在民居,在每一个采访过的角落找寻着答案,感受着变迁。于是,我们亲近了“西林工业”,我们结识了“钢铁汉子”;我们“从两个维度看西林”,“感受西林的生态与环境”;我们道一声“发展春雨润民生”,我们唱一曲“红旗飘飘”别样红……
读一篇篇稿子,赏一幅幅图画,我徜徉在山水环抱的钢城,感受着爱的温暖和钢的力度。我还特意细细地拜读了西林区文联主席贾世昌先生撰写的《西林赋》。如果没有真凭实据、真情实感,是绝对写不出这样优美大气的文字的。从“悠悠西林”到“赫赫西林”再到“巍巍西林”,层层递进的叙述和三段“唯我”的感叹,足以让人心潮激荡,迥然相望。
有感于此,我的同事们用这样两句话概括西林的特征:“一座工业发展与时俱进的钢铁的城,一座青山绿水安居乐业的钢钢的城。”“钢钢的”是我们东北的方言,那意思是相当的好的。
我十分欣喜地在我们的“东北之窗”看到了祖国边陲的一方热土上正在演绎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由一群有仁爱之心有智慧头脑的人创造的。他们让我懂得,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钢城就是这样建成的。而且,在未来的岁月里,这里会越建越美,越建越好,建得钢钢的。
因为,这里有山有水,这里的人有仁有智。我乐于期待着去见他们。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并且与他们痛饮,一醉方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