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人爱滚子胜过足球
尽管迟尚斌颁奖时谈起滚子头头是道,而且把滚子的配合和足球的配合好一顿比较,但是我仍然觉得有一些悲凉。十年前的迟尚斌率领万达55场不败,球场观众如潮;十年后的迟尚斌,闲赋在家,没事打打滚子。而在足球城大连,打滚子的越来越多,看足球的人越来越少了。

一场扑克赛的冠军,两个人得了两万元,这在大连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国内恐怕也是罕见。
星期天中午,大连网通杯滚子大赛在和平广场门前举行了颁奖仪式,作为大赛组委会主任,我在现场见证了百姓的节日快乐。这场扑克赛从预赛到决赛一共有三万多人参加,观众不计其数,特别是发明了“双明”规则,深感使大连滚子走进了一个新时代。
大连人打扑克有其独到的打法,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一二三四滚起来》,就是一张方桌,两队对垒,三副扑克,四人参赛,这在大连,就叫打滚子。滚子是大连人自己发明的,原先叫打对子,是两副扑克,现在叫打滚子。这次比赛最有历史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推行了“双明”规则。所谓“双明”就是在庄家扣完底牌之后,搭档互换手中牌,看过一分钟后换过来,开赛。这个规则是我的好朋友大连娱网棋牌老总刘军倡导的,在这次比赛中试行以后,效果特好,再也不用玩“号子”了。
实际上,在大连许多滚子迷也是球迷,但是滚子迷远远比球迷多,特别是这两年,打滚子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打滚子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办公室中午休息可以打,海边公园石头桌上可以打,各类茶楼咖啡厅更是打得不亦乐乎。随着滚子比赛规则的逐渐趋向统一,各类比赛也层出不穷,但是耗子(号子)也是屡禁不绝。8月份,我本人曾参加优部客杯新闻界滚子大赛,想想挺有意思的。原本我和大连日报一位副总编一伙,那天正赶上他家里有事不能参赛,我又找到发行部主任老尚,想跟他定定暗号,没想到他临时有事也来不了,最后没办法,就我们北方体育报的司机小刘搭档。我和他大致定了几种“号子”,他说:“你要让我把号子记住,我就记不住牌,你看怎么办?”我说:“算了,你还是记牌吧,反正重在参与,玩吧。”结果过四关斩八将,从下午一点打到了六点,我们竟然进入了最后决赛。小刘这把手也太能抓了,简直就是个大扒子,有一把方块主他竟然抓了三套滚子(三张一模一样的牌就是滚子),至于每一回抓三个两个大司令那都是小菜。看来,你打得再好,没有好牌不行,有了好牌,打得稍差点也可能赢,这就是辨证法。可惜,最后决赛的时候,头有点晕,稀里糊涂输给了电视台的选手。
颁奖仪式上,迟尚斌的到来令现场的大连人特别兴奋。这几年,迟尚斌到国内许多城市带队当主帅,他一直保留的一项重要的业余活动就是打滚子。在四川打,在河南打,在厦门打,在南京打,一直打到深圳,被深圳大佬笑话成了不懂时尚消遣的“农民”。我和迟帅打过几次滚子,他打滚子就像踢足球一样,非常认真,非常投入,也很用心计,但他不玩“号子”,玩得是默契,或者说他的“号子”非常隐蔽,往往是在几乎观察不到的眼神和表情之中透露出来。我去年和他搭档,曾经与大连萨克斯演奏家谷兆明和企业陶国森对垒,一连赢了五六锅,大获全胜,深感功力不凡。我在星期天的颁奖仪式上,提议授予迟尚斌“大连民间滚子文化形象大使”的光荣称号,得到全场掌声一致通过。
尽管迟尚斌颁奖时谈起滚子头头是道,而且把滚子的配合和足球的配合好一顿比较,但是我仍然觉得有一些悲凉。十年前的迟尚斌率领万达55场不败,球场观众如潮;十年后的迟尚斌,闲赋在家,没事打打滚子。而在足球城大连,打滚子的越来越多,看足球的人越来越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