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倡导和开创了“文人画”。“文人画”对中国古代绘画影响深远。《潇湘竹石图》是苏轼仅有的几幅传世画作之一。这幅画为绢本,横105厘米,纵28厘米。画的内容非常简单,远处的山水笼罩在雾气之中,近处有两块顽石,石下长出几丛虽然稀疏,但生命力顽强的幼竹。
《潇湘竹石图》历经九百多年,至今保存完好。画面上不仅有苏轼亲笔题写的“轼为莘老作”,还可以看到从元代到明代很多收藏家的题跋和印章。题跋涉及26人3000多字,近10米长,看上去十分壮观。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以画抒情、以画明志。《潇湘竹石图》中的两块顽石和石下几株生命力顽强的竹子,表达出苏轼身处逆境的不满与抗争。苏轼出生于1037年的四川眉山,一生大起大落。从21岁考中进士走入仕途起,便陷入错综复杂的政治旋涡中。1080年,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政治对手以“毁谤新法”罪名,投入监狱。经过103天的狱中生涯后,被贬到湖北的黄州任职。不久,王安石被免职,苏轼回到京城,重新担任要职。然而,苏轼生性耿直,不久又遭到官场的排挤,离京赴杭州做太守。从此以后,苏轼不断遭到贬谪。从浙江杭州到安徽颍州,再到广东惠州、海南琼州,这让苏轼感到格外压抑。生活的坎坷、仕途的不顺,反映到苏轼的绘画中,就演化成顽石和幼竹的奇妙组合。在《潇湘竹石图》中,幼竹冲破顽石的重压,而顽强生长,反映出苏轼与险恶逆境的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正如苏轼自己所说“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
对于苏轼的画作,当时有很多人并不喜欢。他们认为苏轼的画与实物不符。对此,苏轼还专门写诗回应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意思是说,文人作画,看画得像不像,简直像孩童一样幼稚。
中国古代绘画一直十分注重写实。到了宋代,写实之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代表。这幅画以高度的写实手法,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景象。而苏轼的画作放弃了对形似与写实的过度追求,转而注重神似与意境。他提倡“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以笔墨丹青抒发胸中的意气。
苏轼的绘画作品通过对简单事物的描绘,借景抒情,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此后,历代文人对苏轼的画风竞相模仿。历经元明清,文人画逐渐成了主流,把很繁细的,画工的画给压倒了。这就是苏轼的伟大贡献。到了清初,朱耷和石涛的作品,让中国文人画达到了巅峰状态。两位都是明朝皇室的后代,他们对清朝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利用绘画表达内心的不满与无奈。从朱耷众多的花鸟画中,可看出他与苏轼的继承关系。不同的是,朱耷的画上多了一两只鸟。石涛画的枯树寒鸦,也同样源自于苏轼的画风。
让人感到惋惜的是,开创了文人画先河的苏轼,却没有几幅画作流传下来。一是由于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多有散逸;二是宋徽宗曾禁毁过他的诗文集,当然他的书画也绝大部分被销毁了;再有就是经过近千年的浩劫,以至于他的存世画作,真是凤毛麟角了。
今天能够得见这幅《潇湘竹石图》,还跟历史学家邓拓有关。这幅画原来被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购得。1961年,由于生活所迫,此人想将此画卖出。他四处寻找买家,可谁都不敢买,担心是赝品。只有邓拓看出这幅画是苏轼的真迹,他先拿出2000元稿费当定金,又变卖了24幅古画,才凑够了买画的5000块钱。1964年,邓拓将这幅珍贵的画作,无偿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
我在2012年3月份美术馆的展览中,得睹《潇湘竹石图》的真迹,也算是一件幸事。今天,又翻捡出曾经拍的照片,细细回味一番,不也很有情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