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w690/001kmugdzy6Wz45Tcccfc&690隐逸高人敬客的《王居士砖塔铭》" TITLE="第573篇 隐逸高人敬客的《王居士砖塔铭》" />
上官灵芝制文。敬客书。
居士讳公字孝宽,太原晋阳人也。英宗颍迈,远胄隆周;茂绪遐昌,欎冠後魏。乐府歌其载德,天下挹其家声。具详图牒,岂烦覶缕。居士早标先觉,本遗名利。遍览典坟,备穷义窟。观老庄如糟粕,视孔墨犹灰尘。得给园之说,罄求彼岸之路。励精七觉,仰十地而克勤;旰食一麻,欣六年之顦顇。方期拔除烦惚,永离盖缠;何悟积善始基,处悲生灭。以显庆元年十一月廿九日,寝疾终于京第,春秋七十有三。即以三年十月十二日收骸,起灵塔于终南山楩梓谷。风吟邃涧,宝铎和鸣;云散危峰,金盘吐曜。道长运短,迹往名留。不刊介石,孰播徽猷?吁其嗟焉!乃为铭曰:
懿矣居士,明哉悟真。幽鉴彼岸,妙道问津。苦节无挠,真心克勤。顾藐三有,超修十轮。俄随怛化,遽此迁神。岿然灵塔,长钦后人。
【译文】
王居士名王公,字孝宽,太原晋阳人。王氏一族,英才辈出,是周朝的后裔。子孙昌盛,尤盛于北魏。乐府诗曾歌颂其先祖的美德,天下人无不赞誉其家族的声名。这些都详细记载在图籍表册中,还需要一一赘述吗?王居士很小就显示出超常的觉悟,素来轻视名利。他遍览群书,深入探究其精要,视老子和庄子为糟粕,待孔子和墨子如灰尘。他深信佛教的学说,殚精竭虑寻求佛教升华之路。勤勉地修行七觉,历经十个境界,在修行的路上勤勉不怠,每天很晚才吃一顿粗茶淡饭,像佛祖苦修六年那般憔悴。正当他要去处烦恼,永远离开尘世的缠绕之际,却不料积善的功业未能圆满,无法摆脱生灭的轮回。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十一月二十九日,因病在京城宅邸中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显庆三年十月十二日,众人收起他的遗骸,埋葬在终南山楩梓谷灵塔之中。长风掠过深涧,宝塔上的铃铛随风作响;飞云从险峰散开,承露盘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辉。修行之旅漫长而生命短暂,你的身影已经远去,而美名却永远留在了世间。如果不将此铭刻于碑石之上,如何能传播你的美名?唏嘘慨叹!于是作铭辞曰:
德行美好的居士啊,你以明慧之心捂得道的真谛。领悟到涅槃的境界,寻找到通达的途径。你坚持苦行,不屈不挠,坚贞之心从不懈怠。你藐视三界的生灭,修得十善业道。如今你忽然逝去,升仙而去。这岿然而立的灵塔,将永久地让后人敬仰。
撰文者应为初唐“上官体”的代表人物上官仪的次子上官灵芝,长子上官庭芝已经随父被武则天杀害。
《王居士砖塔铭》全称《大唐王居士砖塔之铭》,十七行,行十七字。此塔铭刻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即李世民死后的第九年。随后即被掩埋黄土之下达九百余载,直至明末才重见天日。因其石甚薄,出土未几即遭损裂,故世传佳拓极少。
此铭书法用笔轻重得宜,既有唐楷之严谨法度,又有魏晋之飘逸神采。起笔多用露锋,行笔时速时缓,圆转方折,洗炼隽永。收笔出锋而无不周,回锋不觉冗赘。通篇看来,笔画粗细相映,字形大小互应,章法自然。
此碑的撰文者为上官灵芝,按碑刻年份推断,应是宰相上官仪的儿子。书丹者为敬客,其生卒年不详,亦不知其为何处逸士。唐代楷书名家众多,除知名的书家,更有一些佚名或名不见经传的书家,敬客便是其中之一。由于敬客处在初唐时期,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同一时代,因此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但却又能自出机杼,无疑为唐楷中之佼佼者。
清王澍《虚舟题跋》云:“敬客名不显于时,然其书法特为瘦劲,大类褚公”。莫友芝谓:《龙藏寺》、褚遂良、《砖塔铭》是一家眷属。甚至有人认为《砖塔铭》是集《龙藏寺碑》之字而成的。说明此铭极有隋碑的特点,是初唐楷书碑刻之上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