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写一人生
写一人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36
  • 关注人气: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540篇 李煜亡国前的词作内容

(2014-10-04 23:01:12)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情画意
    按照传统,诗歌是用来抒怀言志,反映现实,亦可用来求取功名,是官方所提倡的比较庄重的文学形式;而词是酒筵歌席上配乐的歌词,故多被用来抒写闺情、冶游、风花雪月、男女相思,成为娱乐遣兴的文学形式,为上层社会所轻视。但是,花间词以后,南唐冯延巳、李煜的词作,扩大堂庑,提高意境。
    两宋以来,更是名家辈出,尤其是苏轼、辛弃疾贡献尤大。这时,词可以咏史、可以吊古,可以写仕途沉浮之感,可以抒发政治感愤,可以抗敌爱国壮怀,也可描述田园生活风情,风格也变为豪放激壮。词作已经不仅仅是歌筵酒席娱宾遣兴的小曲,而成为志士仁人抒怀言志的鸿篇。
    晚唐五代,因市井生活的需要,写男女情爱的词成了主流。于是诞生了花间派。词本是花间樽前之物,艳科乃为其本色,文人作词为了娱宾遣兴,因而内容必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在这种风气下,李煜的词也脱不去花间习气。并非词使之亡国,正是亡国成就了一代大词人!李煜可惜生于帝王家,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却是一位诗词、书画、音乐全能的大才子。
    李煜的词以亡国为分界线,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前期的词现存二十多首,其内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宫廷歌舞宴乐、男女恋情、隐逸远祸、追思怀旧和离愁别恨。这些词真实地反映了他各个方面的生活,是他各种情感的深刻写照。 
                      
    一、描写宫廷歌舞宴乐之词。李煜生于皇家、长于皇家、成为皇帝,日常豪奢的生活自然是他表现的内容,

          如《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三丈”,日上三竿,说明已近正午时分。“透”,光线强烈,正透过薄薄的帷幕射进宫来。“舞点”,即舞酣,舞到尽兴时。“金钗溜”,金钗悄悄滑脱。“酒恶”,当地方言,酒醉。                                 这首词真实地再现了酒醉歌迷、纵情声色的宫廷生活。词的起首,从红曰已高三丈透,先写外景,暗示这是一场通宵达旦的舞宴。接着镜头转向宫内,金炉”“红锦地衣”,描绘出宫廷的豪奢气派。然后镜头由远景转为局部特写,佳人舞点金钗溜,突出了那些技艺出众的舞女。酒恶时拈花蕊嗅,镜头又转向观众,写他们迷离的神态。词的收束别殿遥闻箫鼓奏”,和首句呼应,又回到了外景,而且镜头渐渐拉远。由结句我们可以想见南唐小朝廷太平时代的繁华气象和当时朝廷贵族们醉生梦死的生活状况。

       又如《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初了”,化妆初罢。“明肌雪”,形容肌肤洁白如雪“吹断水云间”,箫声在水云之间飘荡。“即演奏之意。,大曲一叠叫一遍。《霓裳羽衣曲》散序六遍,中序以下十二遍,前六遍无拍不舞,后十二遍有拍而舞。指的是最后一遍,是曲子的,其音调高亢而急促。或许这首词记录的是娥皇复原了霓裳羽衣曲后第一次排演的情景,所以重按,不是说演奏了两遍以上,而是说霓裳羽衣曲重现人间的意思。切”,有深厚之意。“情味切”,意为情绪饱满高涨,达到了巅峰。                                                 上片写盛大的歌舞场面:晚上嫔娥们梳妆完毕,肌肤胜雪,明艳照人,鱼贯而入。悠扬的乐声传至水天相接的地方。重见天日的《霓裳羽衣舞》被完整呈现出来,至此夜宴的盛况达到高潮。下片写词人自己:歌罢宴散,月色更明。凭栏而立,闻到随风飘来的花香,有些微醉意,趁兴在栏杆上依着曲调打着节拍。至此,词人的情绪饱满高涨,达到顶点。歌舞虽散,意犹未尽,吩咐随从灭尽红烛,任马踏一路月色归去。
    纵观全词,有一种时间的迢递。先是化完妆,然后鱼贯上场,伴着悠扬的箫声,重现了霓裳羽衣舞的辉煌。箫声已断,歌舞落幕,临风闻香,醉拍栏杆。归时,马踏清辉,以尽余兴。

      再如《子夜歌》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

   先”,寻春就应该在春天到来之前。“缥色”,青白色。“玉柔”,形容女人洁白柔嫩的手。“醅”,未过滤的酒。美女用洁白如玉的纤手,高举着酒杯向我敬酒,酒沫漂浮在酒盏上,汁液清洁。粲”,笑貌,露齿而笑。闲评,随意品评、议论,即没有固定题目的自由评论。                                             本首词描写了在禁苑中饮酒、赏春、赋诗的闲适生活。开首由人生应该及时行乐说起,次说女人劝酒,再说欣赏禁苑的春色,最后说赋诗。通篇都写得自然平淡,和主题相适应。 

    在李煜的词中,对宫廷、歌舞、宴乐的描写,只是他前期创作的一小部分,现存词中仅此三首。

    二、描写男女恋情的词

        如《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扈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沉檀”,一种口红。“轻注”,轻点。“些儿个”,当时的口语,一点点。“丁香颗”古时女子经常口含丁香以香口,而口中微露丁香,显示美人的香而媚。“杯深”,酒喝多了。“茸”通“绒”。“裛”音“邑”,濡湿。“殷”音“烟”,深红色。“可”,没关系,无所谓。“醪”音“劳”,醇酒:“涴”音“握”,沾污;此句意为:芳香的醇酒沾湿了罗袖,使之变成深红色:“那”“懦”,无那就是无奈、没办法,百般娇态,拿她没办法。喝酒以后,她就醉了,醉了以后就撒娇,怎么撒娇呢?她靠在绣床上“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檀郎”指古代美男子潘安。檀奴是潘安的小名。后世把女子的情郎叫“檀郎”。这个檀郎,此刻应该是指李煜。这首词的视角非常独特,始终抓住这个女子的小嘴来描写,涂口红、露舌头、唱歌、喝酒、吐绒等都是围绕着这个樱桃小嘴,通过这个小嘴的种种美的描写,使这个女子的娇美之态跃然纸上。                           李煜18岁时,遵父命娶了大他一岁的扬州的美女周娥皇为妻。婚后,常由李煜做词,然后由周娥皇谱曲,并声情并貌的演出。 两人相濡以沫,珠联壁合。从词中内容可知,这首《一斛珠》可能是李煜写来描绘妻子娇艳风姿的作品;也可能是描写了一个女子与自己的檀郎在闺房谈笑撒娇的场面。

    《菩萨蛮》三首词是李煜描写爱情的代表作,是写他与小周后的柔情蜜意、幽情密会的情爱之词。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剗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剗”音“产”,只穿袜子。少女的轻盈步履,顾盼神情,跃然纸上。“向”通“晌”,即一会儿。         在李煜仅存的四十余首词中,《菩萨蛮》共有三首,写的都是男欢女爱的事情。而这一首又是把两人偷欢的情景写得最紧张刺激又温馨浪漫。这首词以小周后为第一人称花明月暗之时,女方手提绣鞋,悄悄潜出;看到恋人,扑将上去,身上还瑟瑟发抖这两个细节,当真是描绘得惟妙惟肖,有如神来之笔。                   李煜的第一任皇后是周娥皇,史称大周后她的妹妹叫女英。大周后重病时,女英入宫探病,与后主偶遇,遂坠入爱河。但是,限于身份和舆论的压力,两人不能公开交往,只能展开地下恋情。于是才有了《菩萨蛮》。后来后主就娶了他的这位小姨子,史称小周后此词应作于964年前后,在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十八岁时李煜纳娥皇为妻。十年后,大周后病亡。967年(北宋乾德五年),在大周后死后三年,小周被立为国后。     李后主算不上好国主,却是一个优秀的词人,有着艺术家的天真和坦诚。身为国主,连自己的恋爱故事也不隐瞒,公开写到词里让人传唱,这是多么坦率多情!也许是他觉得这场恋爱太惬意太美满,以致于情不自禁,跟情人约会之后就把约会的情景用词记录下来,作为刻骨铬心的永恒纪念。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抛枕]女子睡觉时头发散开堆在枕上。    [翠云光]形容头发乌黑发亮。翠云,犹绿云。                   [潜来]偷偷的来;悄悄地来。            [银屏]:白色的屏风。                                         [脸慢]形容脸蛋漂亮。“慢”,有柔媚艳丽之意 

此词可能是写李煜小周后婚前的情事。上片写女子在室内睡觉的情景。三四句好像两个特写镜头,写女子和衣而卧,秀发散开,闪闪发亮;绣花衣上散发出阵阵异香。下片写情人偷偷地打开门锁溜进来,惊醒了女子的好梦。床上女子一见情人不期而至,惊喜不已,笔逐颜开。两人相视,情意绵绵。此词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下片既有情节,又颇具戏剧性。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铜簧]管乐器笙中的铜制薄片,用以振动发声。    [韵脆]指吹奏出来的声音清越响亮。                     [锵寒竹]竹制管乐器发出的锵然的声音。          [新声]指新制的乐曲或新颖美妙的声音。                 [眼色]眼神,传情的目光。钩:同“勾”,招引。  [秋波]比喻美女的目光犹如秋水一样的清澈明亮。     [绣户]雕绘华美的庭户,这里指精美的居室。          [雨云]代指男女幽会偷欢。                             [未便]未便:没有立即。                        [谐衷素]衷素:心情,心意。意即“遂心意”

    这首词描写一位男子在宴席上与一位奏乐女子的恋情。首先写乐曲嘹亮清脆,乐由人奏,其视点自然就落到了奏乐人的身上,只从她的纤纤玉手上就明确写出了她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真可谓乐美人更美。而演奏的女子更是多情,一边演奏一边暗中向他频送秋波。下片写男子很想在内室向她求欢,但没有达到目的。男子想等到酒席散后再寻机求爱,结果愿望又落空了。于是他们只好彼此在梦中幻想那激情的男欢女爱。结句非常巧妙,既写景,又写出了怅惘若失的心情。这首词包含着一定的故事性,原本就很吸引人,再经过当时美妙的歌喉演唱,一定是魅力四射。晚唐五代时期,《菩萨蛮》是最流行最受欢迎的词调之一,唐宣宗就最爱听《菩萨蛮》。李煜的三首《菩萨蛮》都写爱情故事,也许与当时这种词调的普遍流行有关。

    三、反映内心愁苦的词作。

    以上两类词是描写宫廷生活和艳情的词,是李煜当时真实生活的反映。但这并不是李煜前期词的全部或主要内容,重要的是第三类,反映内心愁苦的词作。这从以下词中可以看到,如

                                  《喜迁莺·晓月坠》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晓月:早晨的残月。              宿云微:夜晚残存的云。                                         音“七”斜靠。“频欹”表达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的状态。                                       ④ 雁声稀:雁能传书。现在连雁声都很少,更不消说音讯了。      芳草指所思念的人。               余花晚春尚未凋谢的花。鸟散声歇,残花乱落,一片萧瑟之景。 片红掉落的花瓣。                 尽从:任由他去。

    这是李煜的前期作品是一首描写相思的词。晓月已慢慢坠落晚上的残云也开始消散天快亮了这正是熟睡的时候而作者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原因是梦回芳草”梦到了思念的人午夜醒来思念已极再也无法入睡想借雁队得到远方人的消息可是天远雁难来伊人音信无凭依依的思念无可托付。               鸟散声歇,残花乱落,画堂深院更增添寂寞愁绪。词人看着满院的落花不禁想就这样不要打扫落花任由他飘落在庭前等待我思念的人回来看看。也许是要提醒她青春年华如花朵一样转眼落红满地你不要一个人在外面虚度了这大好时光快回来和我共度!

                                  《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作者用随处可生,一岁一枯荣的春草作比,表达了对弟弟从善的思念。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愁肠寸断。就象白雪飘飞的阶下落梅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梦中要回去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象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从春天忆别,触景伤情说起,景物写的愈突出,情绪体现的愈饱满。下片从“雁来”无音信,“路遥”说对方难成归梦。结尾总说,离恨绵绵无尽头。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逐:跟随。 红英:红花。 尽:完结。 全句意思是:春光随着红花的飘落而完结。                       ②徘徊:这里形容回旋飞转的样子。     ③霏微:雨滴细小,迷濛的样子。                               ④不放双眉:紧锁双眉的意思。 全句意思是,无法暂时展开紧锁的双眉。                                 ⑤芳音:即佳音。断:断绝。   ⑥香印成灰:香烧成了灰烬。香印,即印香,打上印的香。                 ⑦可奈:怎奈,即无可奈何。情怀:心情,心境。

    这是春天怀人的词。上片说落花飞舞,细雨霏微,触目伤怀。下片说音芳断绝,无可奈何,唯寄梦中。         亭前红花飘落,春光亦随花而去,花儿飘落的姿态优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儿不忍归去,似乎在徘徊彷徨。细雨霏霏,让我愁眉不展。鸿雁不传,独守空房,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袅袅,渐渐成灰。思情难耐,百无聊奈时,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儿朦胧进入梦境。这首词似是李煜亡国前痛悼大周后的词作。                

                               《长相思·云一緺》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云]指妇女蓬卷如云的头发。[緺]女子头发一束为一緺。 [玉一梭]指女子束发用的玉簪子。            [澹澹]指衣裳的颜色轻淡。  [衫儿]古代女子穿的短袖上衣。   [薄薄罗]质料轻薄的罗裙。                  [黛螺]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妇女常用以画眉,所以常用以作妇女眉毛的代称。

    一束盘起的发髻,一根玉簪插在其上,清淡颜色的上衣配上轻盈的罗裙,不知为何轻轻皱起眉头。独自站在窗边,风声和雨声交杂在一起,窗外的芭蕉也是三三两两的,这漫漫的寂寥长夜叫人如何度过。                  在秋风秋雨中,主人公长叹:“夜长人奈何!”秋风秋雨难眠,而无风无雨的宁静之夜同样难眠。

                                  捣练子·深院静》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寒砧(zhēn):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寒砧,因夜深天寒,故称。这里指寒夜之中的捣衣声。        ②和月:伴随着月光。③到:传到。④帘栊:挂着竹帘的格子窗。栊:有横直格的窗子。

    深院静寂空荡,断续的砧声伴着阵阵冷风,勾起我对远人的思念。漫漫长夜,这砧声和月色让人夜不能寐短短27个字,无一言愁,却将一个多愁善感、一往情深的人,活脱脱地刻画出来了,同时表达出作者心中无限的愁苦,可谓自然高妙。如果说在春天,诗人还能将相思寄予梦中,“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诗人还是在等待远行的人归来,“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喜迁莺·晓月坠》。秋天来时,梦已成空,有的是长夜难眠。如果说春天起的是愁思,那么秋天品尝的则是因孤独而产生的痛苦了。

    从春天到秋天,一年年过去了,心中的思念和期盼是否能变成现实?看几首

                         《谢新思·秦楼不见吹箫女》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含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总发一襟香。
  
       琼窗梦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①秦楼:萧史善吹箫,秦穆公以其女弄玉妻之,为之作风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        ②上苑:指古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③粉英金蕊:泛指各种颜色的花卉。  ④低昂:高低,高下。      ⑤一衿香:衿,同一衣襟的香气 ⑥琼窗:华美精致的窗子。 ⑦思量:想念,相思。

    没有亲爱的人,空余上苑美景,于我毫无意义。春天百花盛开,粉英金蕊。花儿在风中随意起落飘摇,无人观赏,东风却吹来一阵袭人襟袖的芳香,闻此断肠之香,百般感伤,无由倾诉,却怨及东风。                     下片写梦中情事。遥想当年,碧阑干外,曾与你一起在垂杨处依恋相爱。而今,风景无殊,伊人永失,遗恨何限。多么企盼着与心中思念的人儿暂时的相见。然而,生死相隔,重逢犹如梦寐一般。                       作者因远行人不归而心烦意乱。看到今日栏外的垂杨,已懒得再想昔日欢乐的情景了。一个“懒”字表现出诗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愁苦。这年复一年的愁苦在其他几首《谢新思》中反复出现。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这首词写了一位女子对心上人深切的思念。这是一个樱花飘零的暮春月夜,女主人满怀愁绪地倚在熏笼旁。孤独和寂寞都在这样宁静的氛围中凸显出来。今日的离恨之情形恰似去年,年复一年。在这长长的愁苦中,作者的云鬓也懒得整理,只是泪沾红抹胸。不知何处能排解心中的相思之苦,只能在醉梦中寻求一时的解脱。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谢新思》其三

    何穷;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即无穷无尽的意思。力困:力乏。慵:懒。上片用庭院、画堂、林风、新月几个意象,勾起主人的愁绪。下片具体写愁绪是春光逝去人空老,此恨何时已?每日慵懒,羌笛还在惊醒愁中人。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谢新思》其四

    “冉冉”:慢慢地、渐渐地,形容时光渐渐地流逝。“紫菊气飘庭户”:紫菊的香气飘散在庭户中。         雝(yōng)雝”:雁声。 “咽寒声”:咽,呜咽。寒声,战栗、悲凉的声音。香坠:装有香料的坠子。

    春去秋来,又是一年重阳节,孤独之人去登高,看到秋色依旧,秋光如初,听到的是雁声阵阵,               从重阳习俗写秋愁。开头写秋光留不住,为全词定下了悲愁的基调。用红叶晚烟细雨新雁等引人怅恨的凄冷景象,再加上作者有意点染的等情状,一幅晚秋的悲凉气氛便笼罩了全篇,也十分自然地引出愁恨年年长相似的感慨。整首词大部分都是在写景,都是在营造氛围,只是到了最后才点明主旨。这种写法铺垫充分、自然流畅,如大浪远来,初见微澜,至岸方崩石裂云,有石破天惊之感。                          在这几首词里,诗人反复咏叹年年相似又绵绵无限的愁恨,表达了愁绪随着春花秋月的流逝而愈加浓烈。

    弟弟从善使宋被扣,李煜写了一些相思的词,如《呈郑王十二弟》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日衔山”,山连接着落日。“长是闲”,总是闲。“鬟”,古代妇女的一种环形发髻。                     “留连光景”,指珍惜时光。“惜朱颜”,可惜这白白流逝的青春年华。

                                 《采桑子》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皴,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写愁恨无限,离情难寄。“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这年年如此痛苦,使李煜难以承受“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信奉佛教的李煜面对着不堪承受的痛苦,意欲逃避。他想摆脱这些尘世的烦恼和痛苦,向往那种清闲自在的生活,如《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之一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之二

    但孱弱的李煜又怎能摆脱尘网的束缚呢?他的向往终究难以变成现实,只能是愁苦依旧,只好借酒浇愁。“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