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九篇 • “借”就人生辉煌

(2007-02-24 18:00:26)
标签:

借的艺术

垓下之战

项羽

借势

分类: 人生感悟

 君子曰: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何吾总是水中望月,难得其月哉?近复读古代经典,反思历史,遂之猛醒:夫成事之道,“善借”二字也。

 荀子认为,人与牛马相比,“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里所说的“群”,其本质就是文化。它包括人类的政治结构、军事组织、社会团体、血亲宗族,以及伦理道德、刑法律令、典礼仪式、规章制度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人得力于“文化”,才成之为“万物之灵”。

 文化一般可以分为知智文化、圣智文化和谋智文化。知智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如对知识的探索、科技的发展;圣智文化是指人对永恒、信仰追求的一种文化;而谋智文化则是讲究人的生存智慧,用自己的智谋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成就人生的辉煌必须深谙谋智文化的精髓——善借。每个成功人士的身上无处不闪耀着“借”的光辉。

 荀子在《劝学》中也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假于物”包含了广泛的思想内涵。除了对工具的使用,更包含了对人才、资源、环境等的借助和利用。

 刘邦在垓下战争之前,一直处于弱势,他是靠借苟活的:借谋士张良、萧何出谋划策,借韩信、樊哙冲锋陷阵,借口“不胜酒力”逃脱鸿门宴上的腾腾杀机,借反间计挑拨项伯与项羽、范曾与项羽之间的矛盾,使项羽众叛亲离;在关中他又发布公告,严惩盗贼,发放公粮,以借民心,又借关中的肥沃土地囤积兵粮,以图东山再起;在垓下之战中,借江东弟子思家心切,吩咐士兵四面楚歌,瓦解项羽的军心,通过一系列的“借”,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一日,刘邦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项羽何以失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三国时期的刘备,凭着“礼”借来了军师诸葛亮的才能智慧,从而三分天下;凭着“义”借得了关羽、张飞的忠肝义胆、生死相随,凭者“姓”借来了大汉皇叔的正统地位,从而获得了百姓的认可和同情。若单论文韬武略,刘备远不及曹操和孙权,之所以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要归于刘备善借。

 封建社会的仕途之路也处处留下了“借”痕迹,有道是: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者以情托。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是善于借,这就是成功人士和普通人际遇不同的分水岭。作为借者,还应学会“换位思考”,深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机遇人人都会遇到,但它带有偶然性、突发性,稍纵即逝,这就要求借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洞察秋毫的敏感度,唯如此才能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愿天下有志之士都能从“借”上获得灵感,走上自己的辉煌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